如何解決制氫問題?大化所專家李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將甲醇與氫結合起來,運輸、存儲狀態下使用甲醇,到了加氫站再將甲醇轉變為氫。李燦院士正致力于使用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制氫,探討低成本氫氣的獲取方法。
氫能已成為能源轉型發展的“新寵兒”,但氫能目前仍面臨制取、儲存、運輸、加注等“卡脖子”問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研究院李燦接受采訪,就行業發展現狀、預期,短板如何補齊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如何看待氫能源發展現狀
李燦認為,目前在氫能發展中,氫氣制取確實遇到了“卡脖子”的事情。現在做的氫能示范項目還是用化石能源制氫,但是到了真正要發展氫能產業的時候,還是要用可再生能源制氫,否則從源頭上來說制氫技術是不可持續的。
“太陽燃料”助力可再生能源制氫
而對于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能否支撐氫能產業化發展的問題,李燦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李燦表示:風電、光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可以直接作為制作燃料電池的基礎。現在提出了一個新思路,就是將其和二氧化碳相結合,變成甲醇,目前稱之為“太陽燃料”,甲醇可以像汽油一樣運輸、儲存。到了加氫站再把它轉化成氫,從甲醇到氫的技術是成熟的,這樣就可以解決氫燃料電池“制、儲、運、加”的問題。
李燦說,我們一直倡導可再生能源制氫,因為氫燃料電池本是個清潔的技術,但目前制氫的技術不是清潔的。不管是煤制氫還是天然氣制氫,都不可持續。
“太陽燃料”的進展情況
李燦介紹道,現在第一個“太陽燃料”工業化項目已經于2018年7月在甘肅蘭州新區啟動了,是利用光伏發電制氫。下一步準備在山西大同用風電制氫,接下來可能會在南方用水電。
對于可再生能源制氫目前的困難是成本偏高。雖然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已經很低了,但同化石能源相比還是高。這個是要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的事情。
蘭州“太陽燃料”項目介紹
2018年7月4日,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蘇州高邁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第24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共同簽署了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技術開發”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計劃突破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以及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關鍵技術,建立千噸級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工業化示范工程。該項目的簽約,標志著我國首個規模化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工業化示范工程正式啟動,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效應和應用前景。
人物介紹
李燦,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李燦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并開始商品化生產;從2001年起,致力于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科學研究,包括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還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陽電池探索研究等。
(來源: 氫云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