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氫能公司上市遇阻,三大共性問題凸顯行業困境
來源:華夏能源網 2022-11-07
氫能產業熱浪滾滾,氫能企業的IPO之路卻不太順。
11月2日,上交所官網顯示,對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富氫能”)科創板上市申請終止審核。
10月份以來,包括國富氫能在內已經有三家氫能企業上市遭遇波折。其中,上海捷氫和上海治臻上市均被上交所中止,等待財務材料更新才能回復審核。國富氫能則是干脆撤回了上市申請,尚不明確是否將會尋求在其他交易所上市。
實際上,三家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前輩——億華通(SH:688339)在上市之前,也同樣遭遇了因財務資料過期導致的審查中止。在更新相關材料后,審核上市較為順利地通過。
此次國富氫能主動選擇撤回,或許是公司存在的諸多“隱患”沒有根本解決。連續幾家氫能公司上市遇阻,警示著蓬勃發展的氫能行業中,那些普遍性隱憂需要被行業重視。
1
上市前公司問題很多
上市前大額突擊入股,向來是IPO的“大忌”,在國富氫能身上,這一點體現得尤其明顯。
僅2021年,國富氫能就進行了5輪增資,進度之快令人咋舌。公司招股書披露,國富氫能股東權益最高時僅為7.2億元,卻在報告期末的前半年內,引入王治和青島新鼎等20名投資人、合計投資入股5.18億元,占原先股東權益的比例高達72%。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上市前突擊入股主要有兩個目的:即抬高估值、利益輸送。對國富氫能來說,抬高估值的目的尤為明顯。其上市選擇的是科創板上市規則第2.1.2條第四項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2021年4月,國富氫能引進蘇州雋永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2000萬元增資,增資后持股比例1.29%,投后估值為15.5億元。2021年8-9月間,又引進上海泓成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天鷹投資、青島新鼎、朗瑪創投等投資,投后估值30.6億元,剛好邁過30億的上市市值線。
在營收方面,國富氫能也存在人為調節收入以滿足上市要求的嫌疑。
仔細來看,國富氫能2021年第一二季度增長率均不超過20%,按此增速將無法實現3億元的營收目標,于是第三季度營收增長一下子高達98.58%,最后的第四季度增長31.24%。全年營收為3.3億元,剛剛突破了3億元的上市標準線。
雖然營收滿足了條件,但國富氫能近幾年虧損在逐步放大。近三年,國富氫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76億元、2.51億元、3.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8億元、-0.63億元、-0.70億元。這樣的財務表現,并不符合科創板“高增長”的預期。
如果追溯國富氫能的發展史,有更多問題說不清,這些都是其上市路上的“攔路石”。
國富氫能的前身是富瑞氫能,是富瑞特裝(SZ:300228)旗下子公司。2018年12月,富瑞特裝作價5600萬將國富氫能56%股權,轉讓給富瑞特裝時任董事長鄔品芳的外甥王凱所控制的企業新云科技。
沒過多久,鄔品芳從富瑞特裝離職,后通過數次份額轉讓和股權激勵,最終成了富瑞氫能的實控人。目前,鄔品芳和王凱共同控制國富氫能24,175,987股,占比26.85%。
有意思的是,在國富氫能遞交IPO申請書20天前,富瑞特裝又在上海成立了氫能源項目公司,重新開始做氫能了。
從這一步步的操作看,鄔品芳的“戲法”可謂嫻熟。這背后有哪些利益交換和擺不上臺面的操作?撲朔迷離,說不清楚。
2
共性問題凸顯行業困境
回顧國富氫能、上海捷氫、上海治臻三家氫能企業中止IPO的問題,大家或多或少存在相似的困境。
首先,應收賬款余額較大,存在很嚴峻的壞賬風險。
注意到,2019年-2021年末,國富氫能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 1.6億元、2.3億元和3.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90.8%、91.47%和 109.51%。上海捷氫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0.00萬元、1.4億元和5.7億元,應收賬款余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58.62%和97.13%,占比逐年增長。
其次,業務經營不穩定,存在大客戶頻繁變更或過于集中的情況。
國富氫能的前五大銷售客戶頻繁變動,三年內共有12家客戶進入銷售前五榜,換大客戶有如走馬燈,僅有3家客戶曾“梅開二度”。
而上海治臻表現出來是則客戶太集中的問題。報告期各期,上海治臻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587.47萬元、6682.68萬元和2.1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94.07%、96.00%和94.53%。
氫能企業存在的這些問題背后,凸顯的是行業困境。
應收賬款問題,和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推廣政策實施不及預期有關。目前,燃料電池產業仍處于商業化發展初期,對政策補貼依賴較強,而補貼又存在著拖欠和結算不及時的問題。為了拿下更多業務,很多氫能公司硬著頭皮大量賒賬銷售,先把貨賣出去,款能不能收回來后面再說。
業務經營的問題,則是由于行業處于商業化早期,并未形成穩定的上下游產業鏈。要么出現過于依賴某一兩家企業的狀況,要么就會遇到“試一試就走”的客戶,無法形成安全、穩定的收入預期。
此外,從氫能行業來看,氫能企業還面臨技術升級及產品研發迭代的挑戰。隨著近年來燃料電池系統相關產品朝高功率密度、大功率、長壽命、低成本方向發展,對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工藝、核心零部件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整體具有技術更新迭代迅速、研發投入大、競爭加劇等特點,企業本身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更強,稍有不慎就會出局。
在氫能快速發展期,行業不免出現各種問題,撤回IPO申請的國富氫能,中止上市的上海捷氫和上海治臻,都是資本市場“催肥”新興產業的一個個縮影。在高速發展中不讓問題演變為毒瘤,需要引起全行業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