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BP集團首席技術官大衛·艾頓在北京參加“未來能源大會”期間接受包括「角馬能源」在內的媒體專訪。
在談及氫能時,這位技術大拿說,氫能利用的瓶頸不是氫氣的供應,主要挑戰是存儲、運輸和使用。
兩個月前,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在接受「角馬能源」專訪時也曾提及氫能。他說,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已經實現了氫能的商業化應用。
在中國,氫能已納入國家能源戰略,成為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
隨著氫能的爆發式發展,全國各地對氫能產業的規劃布局正在提速。
據「角馬能源」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安徽、江蘇、廣東、浙江、山西等地對氫能的投資預計超過1600億元。
根據中長期規劃,到2025年,中國氫能產值將會超過5100億元,最終發展成萬億市場。
但部分業內專家對中國當前氫能發展過熱趨勢表示擔憂。
對此,大衛·艾頓認為,從長期的能源系統角度來講,中國應該發展氫能。
“我也非常倡導氫能在中國大步的發展,因為氫能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
除了談及氫能,大衛·艾頓還談及了BP集團的轉型、投資等話題。
以下是訪談實錄(節選):
問:2006年,BP在北京建了第一座加氫站。事實上,不僅在中國,在全球也有很多氫能的項目,您如何看待未來氫能汽車的發展前景?
大衛·艾頓:BP十幾年前就開啟了氫能項目,當時是很有遠見的,因為你能供應氫能,并不意味著大家就會買氫能。
但是十幾年以后的今天,在使用氫能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可以滿足需求,但是當時只是一個示范性的項目。
今天,在化工業務和煉化業務中,BP使用了許多氫,也生產了許多氫。所以,造氫、用氫不是挑戰,挑戰是如何使用氫,并且高性價比的安全的使用氫。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趨勢,我們在德國也建了加氫站,但需求并不大,特別是氫能汽車方面的需求并不大,所以我們沒有大范圍開展業務。
我們有看到氫能燃料電池做得更好了。因為使用的時間還不夠長,所以我們不知道能不能有一個長期的穩定性。
就像當時很多人也在關心電池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是不是會越用越差,就像大家的手機一樣,用久了電池就不行了。
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但氫能的燃料電池還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隨著這個技術的成熟,需求也會不斷加大。
問:兩個月前,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來中國時談到氫能商業化的問題。他的回答是目前沒有一個國家實現了氫能的商業化,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在中國氫能已經如火如荼開展起來,投資額也非常大,氫能的技術瓶頸到底在哪里?
大衛·艾頓:瓶頸肯定不是氫氣的供應,十年前我們就已經建了加氫站,所以供應肯定不是瓶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生產氫能,比如水、天然氣。
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存儲、運輸和使用。短距離的氫能運輸已經有管道,在美國、荷蘭等國家都有管道鋪設。
但是要將氫進行液化,就跟天然氣的情況一樣,需要在零下260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非常冷的環境。
天然氣是零下160度,液化氫還要再低100度。所以這種流程我們現在的了解還不足夠,還需要進一步發展。
其他人也提到過,可以通過金屬罐的方式來存儲氫。在大的儲能罐上我們知道如何進行氫的儲備,但是其他方式的氫儲存方面還面臨著挑戰,而且很多儲存方式還是比較昂貴的。
這是一個方面的挑戰。
另外一方面,在氫的使用上,我們知道燃料電池是非常有效的,它們也是主要取決于氫能燃料。
氫能燃料電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耐久性以及電池可靠性上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很多公司在氫能燃料電池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如果我們要燃燒氫能就需要有不同的燃燒屬性。燃燒氫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個挑戰,因為它對溫度要求比較高。
現在已經開展這種研究了,聽上去未來1-2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管道運輸和產氫、供應氫已經不是問題了。
問:短期內BP在中國有氫能領域的投資計劃嗎?您剛才談到BP在全球新能源投資領域中國有兩個項目,我們是不是可以總結出BP在汽車燃料方面,您對電動比氫能更有信心?
大衛·艾頓:要支持電動汽車,在全球,包括在中國,因為它更成熟,也是BP不斷增長的業務。
BP是英國電動汽車充電的最大供應商,所以這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和業務。在中國,BP才剛剛開始這方面的業務,但是很明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
所以,通過中國的業務我們能夠學到更多,也希望能夠支持中國電動汽車的生態系統。不僅僅讓中國的消費者受益,也讓全球的人都能從中學習。
氫能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不像電動汽車產業鏈已經非常完整了,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才能進行大規模的氫能的應用。
大家提出這些問題,意味著氫能將會面臨與電動汽車同樣的市場,但是我個人并不這樣認為。
如果你想要開一輛電動自行車,你肯定不會想把氫加進去,因為電動汽車已經是很好的短距離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沒有必要把氫加進去。
但是在中國還有其它的領域,比如液化天然氣現在有了很大的增長,應用到了卡車當中,因為它更清潔,比柴油的價格也更低。未來它就可以被氫能所替代。
所以,氫能的市場應該是被重型交通行業以及工業使用。比如一些煤的工業可以用氫來替代,這可能是未來20年、30年氫能的發展趨勢。
因此,我們的定位是更多地應對這些行業,而不是現有的氫能在交通方面的應用。當然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還不太一樣,我不認為它和電動汽車產生同樣的競爭。
問:去年以來氫能大熱,很多人說2018年是氫能的元年,您認為中國有沒有必要走氫能這條路?
大衛·艾頓:我們所生活的世界,80%的能源系統都是化石燃料。不管生活在城市里,還是生活在農村里,化石燃料都是非常便于使用和運輸的一種能源,同時也是非常容易存儲的一種能源,成本較低。
而要轉向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因為很多人會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如何實現分布式的儲存,從分布式的儲存實現技術性的供應,所以儲能是很大的問題,未來要實現大量的能源存儲是成本較高的。
長期來看,氫能會是全世界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進一步平衡各種各樣的分布式儲存的能源。
我們有集中型的能源需求,還有分布式的儲存,在中間我們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氫能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零碳或者凈零碳,氫能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長期來說作用更大。
中國是不是應該在氫能領域進行投資或者走向氫能的發展方向,我的經驗是中國要有長期的布局,我覺得中國應該是對氫能感興趣的。
從長期的能源系統角度來講,中國應該發展氫能,我也非常倡導氫能在中國大步的發展,因為氫能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國的一些國家領導也是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好的布局。
問:BP作為傳統的油氣公司也在轉型,能不能講一講BP中長期轉型的目標和具體的路徑?
大衛·艾頓:這個問題也是我們股東在上上周召開的BP年度股東大會上的問題。我們有一個決議,提到了我們未來的轉型方向是什么樣的,未來的戰略是什么,現在在BP內部還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之前討論所提到的是我們會制定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降低生產運營中的排放,優化我們的產品以助力客戶減少排放,開拓低碳業務。
這就是我們未來專注的發展方向,我們也制定了一個目標,在2025年之前實現這個目標,OGCI投資就是朝著這個路徑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
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回答實現全面轉型的這個問題,但是我想說的是在全世界我們都非常清楚,在本世紀的后50年,我們希望實現什么樣的目標,我們希望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到全世界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即低碳業務的發展。
我們也要了解長期的發展戰略。首先,BP第一個戰略就是上游發展天然氣和高競爭力石油;其次,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下游業務增長;第三,多領域開展風投與低碳業務;第四,推動全集團現代化進程,特別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我們現在有很多資產可以進行投資,會投資于低碳的業務,也進一步提高核心業務的業績,也會借助先進的技術提高各種經營業務的方式。
我們也可以通過技術授權所獲得的利潤未來進行低碳的投資。
所以我們的變革是正在進行的。我們也要在董事會上回答董事們的問題,他們問的問題和你們是一樣的。
問:BP怎么樣定義未來能源?在風投方面,BP去年投了未來資本,之后在華有沒有看到一些新的項目?
大衛·艾頓:在未來能源定義方面,BP投資了五大領域,特別是高級移動出行(Advanced Mobility),也就是電氣化以及自動化交通;還有生物及低碳產品,如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我們還投資了碳管理;數字技術,如何利用數字物聯網和能源相通。
最近一個例子是我們在中國投資了電享科技(PowerShare,中國領先的電動汽車(EV)充電硬件和軟件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還有電力與存儲,電池是一種方式,但是我們還有更多儲存電能的方式,包括氫能等。
這是五大主要領域,這也是我們對于未來能源的定義,也是我們投資的重點。
在風投方面,我們對全球40多家機構進行了近5億美元的企業風險投資,其中有2個是中國的。一個是蔚來資本,一個是電享科技。
我們也在學習中國的風投,比如審批的流程,怎么樣建立合法的公司結構。
因此,BP在中國的風投還是處于早期階段,現在兩個投資都做得不錯。我們投資的模型不僅僅是要賺錢,因為我們已經有許多可以賺錢的項目了。這是第一個標準。
第二個標準,要看它是不是符合BP的戰略價值,看看它怎么能夠加強我們本身業務的發展。戰略投資和戰略價值兩點都符合的時候我們才會投資。
所以電享科技和蔚來資本做得非常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些戰略投資也是要符合我們的戰略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