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思考 | 目標降至500元/kW以下,電堆爭相降價暗藏安全風險
來源:中國能源報 2020-12-17
近期,燃料電池電堆企業掀起一波降價潮。國鴻氫能在10月將電堆價格拉低到1999元/kW,刷新行業價格下限;不到1個月,氫璞創能發布新一代Nowogen V電堆,進一步把價格降低至1699元/kW;12月3日,雄韜股份電堆產品更報出1199元/kW的低價。2個月內,3家企業接連刷新行業價格新低。
與當前電堆普遍3000元/kW—4000元/kW的價格相比,上述企業降價幅度之大,引發業內廣泛熱議。企業為何集體在此時降價?降價是否合乎邏輯且可持續?降價壓力又是否會傳輸到其他環節?成本下探到何處,燃料電池汽車才能迎來市場化?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降價行為被指欠缺“誠意”
增加企業盈利難度
“從11月開始,明顯感到忙起來了。”某燃料電池系統企業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場經理稱,目前市場較為樂觀,隨著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的申報,預計12月中下旬,簽約訂單量會迎來一波高峰期。
每年底都是企業的集體搶裝期,加上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持續加碼,業內對明年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普遍持樂觀態度,相關企業已躍躍欲試。
“降價行為主要由國家政策驅動。”業內分析人士鯉琨認為,電堆企業是借助產業向上的趨勢搶占市場,而企業降價需要有政府和資本的雙重支持才能持續下去,這其中存在一定的噱頭與廣告效應。
此次的降價行為也被指欠缺“誠意”,雄韜股份電堆價格規定,一次性訂購200臺,售價為1999元/kW;一次性訂購2000臺,售價為1599元/kW;一次性訂購10000臺,售價為1199元/kW。
“10000臺訂單算下來,一次性采購要花幾十億、上百億元,但產業化還沒有達到這個量級。簽50臺、100臺都屬于比較大的單子了。”在上述市場經理看來,電堆企業的降價行為更多的是營銷策略和手段,“其利潤空間非常低,甚至要通過補貼來撲市場。”
降低成本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燃料電池系統是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整車成本的60%左右,其中又以電堆為重要組成部分,占到電池系統成本的40%以上。
“我們不降別人也會降,最終誰能適應降成本趨勢并駕馭好,是個挑戰。”氫璞創能董事長歐陽洵向記者坦言,降價行為對企業來說是非常艱難的決策,會直接影響毛利率,導致大量的前期研發投入難以通過銷售快速收回成本。
目標是降至500元/kW以下
降價壓力暫不會傳導至其他環節
事實上,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成本下降非常迅速,電池系統、電堆、上游零部件已初步具備國產化能力。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目前進口質子交換膜每平米2000元—3000元,國產后每平米可降至1000元;進口空氣壓縮機超10萬元,國產后則可降至1萬—2萬元。而就在2019年,燃料電池電堆的售價還高達11000元/kW。歐陽明高估計,未來10年,燃料電池價格會降低80%。
降價勢在必行,只有如此,燃料電池汽車才能與電動汽車、燃油車相競爭。以8.5—9米客運大巴為例,燃料電池大巴售價約為100萬—160萬元,純電動為60萬元,傳統燃油車為25萬—30萬元。北汽產投認為,若燃料電池系統形成規模,且核心部件國產化,其運營優勢將逐漸體現。當燃料電池電堆量產規模達到10000套時,系統成本為125美元/kw,電堆成本為75美元/kw,即使沒有補貼,大巴成本也可降至36萬元。
歐陽洵向記者表示,當前電堆價格下降幅度還遠遠不夠,預計很快能降低到1500元/kW以下,2022年能降到1000元/kW以下,最終目標是達到500元/kW以下。
電堆降價,相關組件會否隨之降價?在上述市場經理看來,降價壓力暫時不會傳輸到其他環節,“包括雙極板在內的核心零部件不會很快降價,這部分主要由國外廠商提供,至少價格不會迅速降一大半。”
鯉琨同樣認為,電堆降低對產業鏈其他環節影響較小,燃料電池組件的門檻相對較高,暫時沒有價格戰的必要。
警惕低價帶來質量問題
推動產業進程要靠技術進步
鯉琨提醒,資本的推動會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但要警惕個別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減弱對安全的考慮。安全問題直接影響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
“常常看到很多公司發布所謂產業化、批量化的產品技術,但實際上這些產品還缺乏批量驗證。國內可以把不太成熟的產品通過示范工程,在不斷迭代中提升技術。總體來說,產品技術沒有100%的成熟。”同濟大學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究所所長章桐指出,我國已基本掌握了燃料電池汽車整車設計和動力技術,但真正大批量運用還存在難題,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缺乏批量生產的供應商,與國際先進技術尚存差距。
在上述市場經理看來,相關企業沒有必要一味追求低價,降成本要降得合理,要通過技術手段、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手段,在保證質量穩定、低故障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電堆里的貴金屬催化劑、水循環碳紙都很重要,如果每個環節都能做到國產化和自主化,可直接帶動電堆價格下降。”
航天工程裝備(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吉華同樣指出,電堆降價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但我國總體還沒有掌握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尤其要警惕產品質量問題,避免“壞示范”。他進一步表示,燃料電池汽車要從技術進步、產業化、應用等方面構建完備的生態。儲氫、運氫、加氫技術仍是薄弱環節,需要進口大量零件,設備成本偏高,阻礙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和商業化競爭,這些問題亟待改變。
北汽產投相關負責人認為,未來燃料電池成本下降將取決于市場容量的大小,降低成本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技術進步和制造工藝提升;二是規模化效應攤銷成本,“短期內可以市場換技術,以規模換成本,依靠技術快速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