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長處和短板顯著,加氫站數量嚴重不足
來源:新華網 2019-11-01
近期,在傳統汽車市場產銷急劇下滑的背景下,氫燃料電池汽車卻逆勢而上,備受政策呵護和資本青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也相繼公布氫能產業規劃。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20個城市提出明確的氫能產業建設規劃,投資總規模達萬億級別。
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魏學哲認為,目前氫燃料還處于產業化的初期,燃料電池的技術有較大進步,已經達到車用基本要求,副產氫氣的制備成本較為合理,但氫氣在運輸和存儲環節的成本較高,理想的運輸、存儲方案還在探索之中;從安全性看,燃料電池汽車的行駛和在開放空間停放的安全性還比較好(即使氫氣泄露也會很快揮發),封閉空間的停放還有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但氫能應用前景廣闊,將不僅僅限于汽車。
2018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年產量不到2000輛,和燃油汽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長處和短板都很明顯,行業應該冷靜應對。與傳統燃油車和鋰電池汽車的技術路線相比,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清潔環保、續航里程長(500-1000公里)、環境適應性強、加注快使用便利(加氫只需3-5分鐘)等優點。然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短板同樣突出。首當其沖的是加氫站數量太少。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運加氫站23座,在建約40座。如在中國汽車產業最發達的上海,可用的加氫站只有位于嘉定和金山的兩座。基礎設施不足使得氫燃料電池汽車只能在加氫站周邊跑,行駛路線嚴重受制約。
同時,行業高度依賴補貼。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售價動輒超過百萬,即使在扣除高額的財政補貼(參考2018年補貼政策:20萬/30萬/50萬三檔國家補貼+地方補貼)后,性價比依然不高。除了購置成本高,氫燃料加注的費用也相當昂貴,用戶端1公斤氫氣的價格在70元左右,以乘用車為例,折合每公里制氫加氫成本約0.7元,稍高于同類型燃油車。此外,還有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依賴日本進口,法律法規、審批流程、標準規范不夠完善,用戶數據積累較少、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待考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