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款燃料電池汽車上榜第6批推薦目錄背后
來源:高工氫燃料電池 2020-05-20
5月18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0年第6批)》(下稱“第6批推薦目錄”),共包含124戶企業1815個車型,其中燃料電池產品共17戶企業66個型號,達到了單月歷史最高水平。
乍一看,第6批推薦目錄,無論是車型還是申報企業數量都超越過往當月的最高水平,甚至接近2018年全年的上榜數量(74款)。然而,高工氫電仔細核對產品型號后發現,這66款燃料電池汽車產品此前全部登上過的推薦目錄,而且除了一輛燃料電池保溫車外,全是客車產品。
但尷尬的是,如果按照新產品來統計的話,今年的第6批推薦目錄中,竟然沒有一款燃料電池新產品上榜。最高上榜數量和掛零新產品同時出現,折射出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外強中干”的本質。
事實上,統計自2018年以來登上《推薦目錄》的燃料電池汽車可以發現,已經上榜的車型已經超過了200余款,而截止目前,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才剛剛超過6000輛。如果按照平均數來計算,平均每款上榜的燃料電池汽車產品生產的數量在30輛左右。
“很多公告目錄甚至推薦目錄的汽車產品并沒有投產,僅僅是停留在樣車的階段。”一位氫能領域的投資人士告訴高工氫電,當前行業現狀是一面爭搶著上推薦目錄,一面是推廣、營運的相對滯后,這里面造成大量的浪費和重復投資,這種模式并不健康。
好在政策制定者已經看出了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當前的薄弱環節所在,因此,要從根本上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需要從產業的扶持上跟之前政策有所區分。
這也就解釋了,四部委出臺的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政策為何會選擇“以獎代補”,并挑選有“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
這種“定點示范”可以減少重復建設的地區、規定產品應用規模可以集中力量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形成規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之前由于“大水漫灌”而造成“一擁而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