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氫能規模化拐點2025年前后發生,“十四五”氫能面臨三大任務
來源:勢銀能鏈 2020-08-21
李連榮表示,本輪氫能熱總體上將呈持續上升趨勢,由于政策、資金、技術、產業的共同積累的結果,行業的規模化拐點將在2025年前后發生,也就是在“十四五”末到“十五五”初的時間段。
8月20日,在天津舉辦的“天津市氫能產業撮合對接會”上,國家電投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兵介紹,氫能是國家電投的重要布局方向,國家電投將發揮氫能領域業務優勢,加大與天津市屬重點企業合作,加快氫能全產業鏈應用場景的布局,重點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助力天津打造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氣源產輸
以渤化集團副產氫為抓手,與渤化集團形成戰略聯盟;以合資公司模式鎖定氣源,參與加氫母站及區域加氫站的投資建設與運營,拓展天津市氫氣輸配及加氫市場。
場景應用
以物流叉車、港口碼頭物流車、公交運輸班線和分布式熱電聯產為主方向,以天津港保稅區為起步區開展應用場景示范;創新商務模式,構建四個產業場景的盈利模式,拓展應用市場。
產業投資
以氫能產業鏈為主線,針對產業鏈上具備良好應用市場的技術、產品通過股權投資、并購或全投資的模式進行孵化、推廣、應用;結合保稅區應用場景示范需求,探索開展氫燃料電池配套設備如控制系統、檢測系統、加氫設備等領域的投資。
產業基金
由國家電投主導,渤化集團、海河產業基金及天津港保稅區參與,共同成立10億元規模的氫能產業基金,扶持落戶天津港保稅區的先進氫能產業和技術企業,通過金融資本手段助力天津氫能示范產業園的建設,助推優質企業快速發展。
國家電投已有哪些氫能布局?
國家電投是我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擁有核電、火電、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全部發電類型,是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的智慧能源建設示范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國家電投通過兩條線布局氫能產業:
能源線,利用公司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制氫,建立氫的網絡,未來需要和中石油、中石化建立長期戰略合作;
產品線,通過技術研發進行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從材料到產品的研發,并進行示范應用,比如與汽車、儲能領域的企業進行合作。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實現了催化劑、膜電極、擴散層、金屬雙極板、電堆組裝等關鍵技術、材料和部件自主化。今年以來,國家電投又在國內多個區域進行了氫能布局:
在遼寧,建設了國內首個天然氣管道摻氫示范項目,目前項目第一階段工程已完工;
在北京以冬奧為契機,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和氫能交通示范應用,建成首座加氫站;
在湖南,國家電投下屬湖南核電與巴陵石化簽約合作建設液氫加氫站和液氫高速公路;
在寧夏,正在建設光伏電解制氫項目。
國家電投:行業規模化的拐點將在2025年前后發生
據了解,在前幾日的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成立大會暨“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展望研討會上,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連榮表示,由于政策、資金、技術、產業的共同積累的結果,氫能行業的規模化拐點將在2025年前后發生,也就是在“十四五”末到“十五五”初的時間段。
▲圖片來源:氫促匯
李連榮認為,這一預判是國內政策、資金、技術、產業共同積累的一個結果。目前國內在政策上的積累、資金的積累、技術積累、產業上積累都和以前不一樣。隨著當前狀態向前走,在未來的幾年里面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不僅在中國,在全球氫能產業會面臨一個共同的節奏,這個節奏就是將會在2025年前后迎來產業的拐點,所有氫能行業的從業人員都要抓住時機。
關于“十四五”氫能的5個重要信息和3大任務
李連榮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氫能發展有5個重要信息:
國家級頂層規劃將正式發布。行業的方向和目標將會更加清晰末,任務將會更加明確。在“十四五”的初期頭兩年,最快在明年,慢也慢不過兩年國家級頂層規劃終將會發布。
“十四五”期間仍是示范應用的階段,還不具備完全市場化的發展條件,還需要政策支持。想完全大規模的商業化推廣不具備條件。所以需要思考在示范的時候怎么做示范?示范需要有特殊的做法。
自主技術全面突破,在燃料電池和制儲氫等領域將會實現自主化,實現自主品牌。“十四五”期間氫燃料電池會實現自主化,會形成自主的品牌。原來制約動力系統的空氣壓縮機等在“十四五”期間的自主化都會完成。制約當前制氫的關鍵技術、制儲技術,“十四五”會有很大的突破。
多場景應用全面展開,將由汽車領域向其他領域拓展。氫能應用是多場景的,不單單是交通,甚至不單單是燃料電池,多場景應用在“十四五”期間都會展開。
清潔能源制氫逐步發展。
在“十四五”期間,氫能行業會面臨三大任務:
形成自主研發體系,形成自主品牌,以自主技術為基礎支撐研發體系;
形成中國的氫能產業鏈;
推進氫能產業規模發展,在自主技術和自主產業鏈的基礎上推動我國氫能經濟快速形成規模化發展。
李連榮表示,在強調自主化的同時,也要加強國際合作。中國將是未來世界上最大的氫能市場,在這個市場當中必須強調自主技術和自主產業的重要性,同時也要保持國際合作為基礎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