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基創能牽頭,國產材料“四強”聯手的鏈式反應
來源: 高工氫電 2020-10-20
“這次戰略簽約舉辦的背景是,9月21日五部委發布了‘以獎代補’政策,鼓勵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合作和協同發展。”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鴻基創能副董事長&CTO葉思宇表示,為適應國家政策發展需要,主營膜電極、處于燃料電池產業鏈重要一環的鴻基創能作為牽頭單位,來推進上游核心材料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我們希望在接下來的3年窗口期,完成政策提出的所有要求,并能向全世界宣布,我們有能力打造自主可控、成本低的燃料電池產品。
10月11日,在廣州市黃埔區宏遠路8號鴻基創能四樓大報告廳,以“攜手同芯,氫風破浪”為主題的四方戰略合作協議簽訂儀式隆重舉行。現場來自政府領導、權威專家、投資機構、燃料電池上下游合作伙伴近100人,共同見證了金秋十月這一燃料電池行業大喜事。
根據協議,由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下稱“鴻基創能”)牽頭,將與深圳市通用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通用氫能”)、廣東濟平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廣東濟平”)、東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東材科技”)通力合作,共謀膜電極及其核心材料自主化之路。
眾所周知,政府對氫能產業“以獎代補”新政發布,圍繞8個核心零部件及材料加強科技攻關,提出了明確的示范與產業化目標,為氫能產業自主化發展打下了“強心劑”。
本次簽約四方分別代表了膜電極、氣體擴散層、催化劑、質子交換膜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最高水平,也是8項產業化目標中最難實現國產化替代的4大關鍵核心材料。他們的聯合,將為大灣區示范城市群申報創造有利條件,將卓有成效帶動大灣區乃至全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會議現場,美錦能源副總裁、鴻基創能董事長姚錦麗致辭:“氫能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離不開扎實奮斗的行業先驅們。我們有優秀團隊、一流的產業化與精益制造能力,互為補充的技術優勢與經驗。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把關鍵核心零部件與材料的自主化做好、做扎實,為建設大灣區氫能城市示范群、氫能產業創新高地、‘內循環’示范區提供堅實的核心技術支撐。”
廣州開發區總經濟師、發展改革局局長顧曉斌致辭:“很高興看到廣州黃埔區本土培育的鴻基創能聯合國內企業探索燃料電池核心材料自主化之路。與此同時,廣州還有眾多實力很強的企業也在大力推動氫能產業,對產業發展有很強的支撐。目前廣州已經構建了從膜電極、電堆到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的完整產業鏈。我們提供優質環境,對氫能產業有完整的扶持政策,扶持力度非常大。政策兌現絕不拖欠,絕對說到做到。”
作為本次會議的核心環節之一,鴻基創能總經理鄒渝泉博士,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通用氫能董事長王海江,廣東濟平董事長劉瑾慧女士,東材科技精密涂布研究所所長王明博士作為企業代表,共同簽署了四方戰略合作協議。
簽約四方介紹
●鴻基創能:致力于膜電極的批量化量產,目標是提供批次穩定及成本可控的膜電極產品,以支撐燃料電池的大規模商業化。公司在技術創新、精益規模化制造、商業化應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研發應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卷對卷雙面直涂技術,開發了CCM陰陽極雙面直接涂布技術和膜電極一體化成型技術,自主研發運用膜電極自動化快速封裝技術,已建成目前國內產能最大的自主化膜電極生產線,年產能達30萬平方米,當前CCM良品率達到了99.9%,膜電極也達到99%,處于行業的領先水平。
鴻基創能承擔了多項政府科技攻關項目,包括國家級項目2項、廣東省項目3項;特別是2019年入選了“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和“珠江人才計劃杰出人才”項目,顯示了團隊雄厚的技術創新基礎。公司提前謀劃、積極布局,目前已和國內外超過25家企業形成有效合作機制,今年累計訂單超6000萬元。
●廣東濟平:廣東濟平是上海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濟平新能源”)全資子公司。濟平新能源是國內第一家量產燃料電池催化劑的企業,2019年國產化催化劑市場份額占比超80%。目前濟平新能源量產的催化劑產品有多款鉑碳催化劑、合金催化劑、抗反極催化劑和三元合金催化劑。
●通用氫能:致力于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氣體擴散層、質子交換膜及催化劑的研發與制造,擁有世界頂級的燃料電池院士團隊,院士1名,深圳高層次人才3名。目前,通用氫能已建成年產十萬平方米的連續化卷對卷氣體擴散層全品類生產線,滿足從碳纖維紙到碳紙及氣體擴散層的全品類生產。
●東材科技:是一家科技型上市公司,重點發展光學膜材料、環保阻燃材料、先進電子材料等系列產品。東材科技從2018年開始專注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的開發,至今已開發出針對車用燃料電池系統的全氟磺酸樹脂增強膜,性能測試結果良好。本次借助于母公司高金富恒的平臺,聯合鴻基創能,希望在廣東省示范運營中,攻破質子交換膜的技術難關。
鴻基創能、通用氫能、廣東濟平、東材科技分別作為大灣區膜電極、氣體擴散層、催化劑、質子交換膜“領頭羊”,將共同開啟大灣區燃料電池核心材料自主化之路的新篇章。
在隨后由鄒渝泉主持的專家圓桌論壇上,葉思宇、王海江、王明、濟平新能源CTO鄒裕民、國鴻氫能副總經理劉志祥,圍繞膜電極、碳紙、質子交換膜、催化劑四大核心材料本地化的主要技術挑戰及產業化難點,分別預期要達到的產業化目標(性能、壽命、成本等),以及如何在全球材料供應商巨頭“夾擊”中脫穎而出,展開了深度探討與交流。
客觀來看,燃料電池及其核心材料研發制造,都涉及設計、精密制造到最后工程化驗證多個環節,而中國燃料電池核心材料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每一種材料,每一種工藝,都存在不同的技術難點。下游電堆要采用國產材料,需要深入了解材料機理,需要在實際工況中充分驗證每一款材料性能及可靠性,也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不過,這次戰略合作簽約就是為了打破‘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模式。相信大家一起合作,一定可以攻克重重困難,實現燃料電池‘從里到外’的國產化。”葉思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