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愿景下氫能企業的政策野望與自我革命
來源:香橙會研究院 2021-04-20
在4月17日晚間的一期央視欄目中,我國當前氫能行業中最具實力的幾位企業家再度發出頂層政策呼吁。同天下午,多名政府智囊與行業專家齊聚線下建言企業主,在一個將深刻影響中國未來數十年社會格局變化開端時,需勇于打破思想框線,直面創新。
自去年9月五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以來,各方便翹首期盼首批示范城市名單發布,經過幾輪呼之欲出的傳言,始終沒有等來靴子落地,網傳的《國家氫能行動規劃綱要》亦無新音訊。
行業已經等不及。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玉卓在央視《對話》欄目上表示,對于政策訴求,希望“盡快把規劃頒布出來。”
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連榮也建議頂層規劃盡快推出。他說:“目前咱們國內這個氫能已經列入到十四五規劃,大的方向的大的規劃有,但是氫能專項規劃現在還沒有發布,所以頂層規劃很重要。”
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指出,政策場景是第一的,從政策規劃,到產業規劃和產業生態的構建,包括標準體系。
他還說,目前氫能應用場景規劃比較零散,整體規劃不系統。同時,包括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現在也是零散的,從材料到裝置,全業務鏈上的系統性的規劃還沒有。
幾位企業家對頂層政策提出顆粒化需求。張玉卓說:“技術最好能國家把它統一起來,我的建議是搞一個國家氫能實驗室。因為氫能的標準以前確實只有量化的標準,現在要出氫能源標準。政策現在氫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是力度很大的,目前所有車輛仍然保留最大的補貼。這個政策要有可預測性,可預期多長時間,這樣鼓勵氫燃料電池車能夠盡快形成規模化。目前我認為制約著我們整個產業的還是車輛,車輛的數,車太少,上不去。”
2020年,一面是《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將公眾對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關注度刺激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面卻是全國氫能車輛產銷數據同比降幅逾50%。冰火兩重天的背后,是政策落地遲滯,導致地方政府和企業在做商業化推廣時猶豫不決,即張玉卓所說的“政策要有可預測性”、“車太少,上不去”。
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呼吁,需要圍繞著氫建立一套標準體系。原料氫的標準主要是作為化工產品約束氫的,現在有一個新的屬性,從化工屬性擴展到能源屬性,所以需要一個新的標準,覆蓋它的能源屬性的事情。
張傳衛也表示,基于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這個大的架構,氫在這里的主要角色和價值要說清楚。
面對“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大量跨行業的決策影響可能遠大于行業政策。氫能行業要早做打算,并且要有全盤計劃。這就對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提出挑戰。
在參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三角論壇”時,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舉例到,中國未必不會出現全國性的燃油車退出時間表。
他表示,英國、德國、日本等等都給出了傳統燃油車退出新車銷售市場的準確時間節點,我國海南省也提出了目標,“我們現在強烈的關注國內有沒有可能在全國層面推這件事情。”
“如果這個事發生是個什么效果?假設時間點定在2030年的話,它意味著到2035年前后,你將會看到中國市場上的存量燃油車規模出現斷崖式趨勢,下跌其實直接影響我們的汽油和柴油的消費量急劇萎縮。高速公路兩邊傳統的汽油和柴油加油站面臨重大的轉型,大家再想一想,我們的中小汽柴油機的產業鏈是多么的漫長,這一套東西它的生命周期都會被鎖死的,這個事影響就太大了。”
“在十四五期間,國家經濟安全被放到了一個特殊重要的位置上。能源安全里面主要是石油,如果出臺這項政策,某種意義上來看中國石油的自給比例將會急劇提升,所謂的霍爾姆斯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這些困境迎刃而解,我個人猜這種場景對有些做決策人來說他是有吸引力的。”
氫能行業的企業有沒有準備好應對這樣全社會性的重大轉型?
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氫能行業最具代表的中國企業之一,董事長林琦在參加上述論壇時多次提到“創新”。他說:“碳排放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也是一個能源系統的問題。氫氣作為靈活的能源載體,對能源轉型將起到關鍵作用。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將加速推動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的創新,以及相關核心技術的突破。“
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從企業來講,這是個兩面的故事對象。對重塑這樣的企業,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我相信到2035年之前中國能實現每年4.7%的經濟增長,一方面會給所有的企業家帶來機遇,但同時也需要所有的企業家共同努力。”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指出,全球要將溫室氣體從500億噸減到0,作為氫燃料電池行業的創新企業,把這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就是一個商機,這其中一是靠技術創新,一是靠體制機制的創新。“在這場碳中和的馬拉松和發展轉型的馬拉松競賽之中,所有的企業、科學家、地方政府,都要拿出創新的態度來迎接挑戰。“
國家能源局原副司長楊雷表示,氫能產業的技術是非常的復雜和廣泛的,如何能夠發揮技術突破的引領作用,能夠為未來奠定比較好的基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學問。
他說,能源行業,或者是新能源行業的企業家們,首先要打破的是自己的思想方向,思想里沒有框線,“不要你們認為一開始你覺得做不到。“
從以上維度來看,作為一家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商,重塑股份似乎正是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可能變成現實。
從一家最初從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的企業,到近年來向上游拓展,在電堆和電力電子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均展開布局,并逐步實現國產化、產業化。在燃料電池技術商業化應用方面,重塑股份也在持續通過開發驗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推動了多個運營項目最終的落地。截至2021年3月底,重塑股份燃料電池技術已在全球范圍商用車領域得到應用,總運營里程數已經超過6000萬公里。
碳中和愿景的提出,為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只有勇于不斷創新,才有可能合力打開氫能規模化應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