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內蒙古謀劃“綠色轉型”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1-04-30
業界人士稱,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
“內蒙古要想再現真正意義上的藍天,必須按照國家要求謀劃綠色轉型。”28日,吳玫玫在此間召開的第一屆現代能源產業發展大會上如是表示。
作為正源信通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的吳玫玫說,自從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后,她一直在關注著內蒙古的未來。
2020年9月,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
業界人士稱,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
內蒙古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綠色轉型,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目前包頭已經在風能、太陽能、氫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產及相關制造和服務領域形成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既包括裝備和零部件制造,也包括以稀土為支撐的永磁材料、儲氫材料以及碳纖維材料的生產。”內蒙古黨委常委、包頭市委書記孟凡利如是說道。
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董萬成說,包頭市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能源和重工業基地,同時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建設現代能源產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他建議包頭市找準機遇,不斷壯大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推動傳統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江億支招說:“2035年之前內蒙古應逐步減少燃煤的生產和消費,在農牧區建設以光伏為主的新型能源系統,替代原來的化石能源和柴火,然后把生物質能源實現商品化、市場化。”
“2035年至2060年之前,內蒙古應以電力為動力,建設大規模、跨季節蓄熱項目,實現零碳供熱。”江億如是表示。
“內蒙古年產煤量超過10億噸,超過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火電發電裝機容量接近9000萬千瓦,不論是人均裝機容量還是人均發電量均為中國第一。”江億說,2000年以來,內蒙古為國家的能源供給起到了重大的支撐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雙碳目標”背景下,內蒙古還需做好哪些工作?
3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在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考察時說,鄂爾多斯市要抓住碳達峰、碳中和的機遇,加快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零碳”產業園區,更好推動地區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在另一次會議上,石泰峰表示,內蒙古要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認識和對待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存量增量一起抓,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