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元級“碳中和”市場浮現綠色金融體系構建提速在即
來源:中國能源報 2021-05-13
近日,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與落基山研究所共同研究編制的中國首部“碳中和”主題藍皮書——《零碳中國·綠色投資藍皮書》在京發布。藍皮書認為,中國“碳中和”零碳轉型將帶來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效益。其中,再生資源利用、能效、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數字化七大投資領域最為重要。
據我國相關機構測算,實現“碳中和”需要百億元的投資。“這樣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場資金來彌補。碳市場的作用就是要讓碳從資源變成資產,進一步成為資本。在此過程中,市場化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勢在必行。”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表示。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亦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綠色金融和碳中和話題時指出,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要求經濟全面、系統性轉型。在此過程中,綠色金融可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相比于傳統金融服務,綠色金融主要涵蓋用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相關經濟活動。
據介紹,我國現階段對綠色金融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銀行信貸業務中的“綠色信貸”,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提供信貸服務。
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例,其綠色信貸債券超過2.3萬億元,累計發放的綠色信貸債券達700億元。
但與此同時,業內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基礎仍不夠牢固,很多定義以及核算、法規、指南等都不夠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構建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法規等最基本的配套工具,從完善體系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增強覆蓋面積等方面著力開展工作。
對此,亞洲開發銀行氣候變化首席專家呂學都指出,綠色金融中的碳金融發展的核心是要量化,這是綠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的重要突破口。“但實際上,目前綠色金融數據并未與減碳效益直接掛鉤。如果不進行量化,就無法做到金融工具開發,也無法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
呂學都進一步表示,碳金融量化指標的制定和量化金融工具的開發,需要減碳相關專業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密切合作,也需要用政策法規保駕護航。只有將碳作為資產對待,一系列與減碳相關的金融屬性功能才能得以體現。
4月21日,央行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首次統一了綠色債券相關管理部門對綠色項目的界定標準,同時更加科學準確界定了綠色項目標準,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等高碳排放項目不再納入支持范圍,使減碳約束更加嚴格。
貴州省貴安云谷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中心項目是綠色金融支持的綠色能源項目之一。記者了解到,該項目采用天然氣+三種可再生能源互補模式,相較于常規中央空調系統,每年可以節省標煤227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43噸,減碳功能明顯,因此被核定為綠色項目,獲得了綠色信貸的支持,信貸利率比基準利率低5個百分點。
新版綠債目錄發布,到碳減排支持工具加速出臺,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已逐步清晰。“政府有必要建立碳金融項目庫以及碳金融基金,明確減碳項目類型、標準以及碳金融的核算辦法,在項目層面更好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呂學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