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首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和第三屆國際能源變革論壇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強調要加強“一帶一路”能源領域合作。此前一周,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高峰論壇在海口舉辦,氫能產業發展受到輿論期待。
1“一帶一路”能源合作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連接世界各國,東起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西至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地處中間廣大腹地。沿線國家總人口3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44%;人均GDP約為3780美元,為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的37%。
沿線分布著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和通道國,是世界經濟與能源的心臟地帶,而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沿線國家發電裝機15億千瓦,其中火電、水電、核電和新能源及其他裝機占比分別為72.9%、16.1%、4.3%和6.7%。

2016年《巴黎協議》的正式生效標志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全球能源清潔化、低碳化加速轉型,新能源的國際合作成為重點。
“一帶一路”倡議明確將清潔能源視為構建“綠色絲綢之路”的重要依托,旨在根據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原則來推進并強化沿線國家在清潔能源技術和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2氫能——和平能源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和總體原子數的92%。氫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廣泛存在于化石能源和水中,尤其水又是地球上最廣泛的物質。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改變了傳統能源品類時空分布不均的桎梏,將極大重塑未來地緣政治,是當之無愧的“和平能源”。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國家間的能源資源稟賦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性不僅體現在傳統的油氣資源領域,還體現在優勢產能、新能源技術、能源資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能源設備等方面。
2017年中國發布《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愿景與行動》,提出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完善全球能源治理結構等七大合作重點。
通過高效合作,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煤、油、水、風、光等各類能源轉化為電力進行遠距離傳輸或就地轉化為氫能,最大程度提高能源效率和經濟性,能夠帶動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對于“一帶一路”東西重要兩極——中國和歐洲而言,發展氫能不僅意味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更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對于中部傳統能源富集區也是改善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影響力的新途徑。氫能是“全球能源互聯網”有益補充,對于周圍非洲等能源基礎設施薄弱地區,可通過分布式形式提供發電、供熱和高品質交通燃料。
3“一帶一路”氫能地圖
“一帶一路”沿線聚集了全球發布氫能戰略國家的85%,加氫基礎設施的79%,燃料電池裝機的83%以及燃料電池車輛的42%。可謂資源上有基礎,技術上有積累,應用上有規模。

目前,歐洲、東亞和北美是全球氫能發展的熱點區域。其中,日本、韓國、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意大利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推動氫能發展,中國、印度和南非也正在探索適合自身的氫能路線圖。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發起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東中西能源互動合作。北方、西南、沿海以及內陸先導省份已有80%明確積極推動氫能發展,21個先導城市已有90%地區有氫能項目落地,其中以上海、天津、鄭州、武漢為代表。
4實現氫能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為加快能源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清潔能源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作為全球清潔能源的領跑者,“一帶一路”將助推中國進入國際能源合作新時代。
《2019“一帶一路”能源資源投資政治風險評估報告》顯示,2019年呈現高風險和較高風險國家減少、低風險和較低風險國家增多的特點。開展“一帶一路”合作過程中,除通過亞投行、絲路基金以及中央企業的推動外,要繼續加強與國際能源署、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能源論壇、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能源憲章、世界能源理事會等能源國際組織的合作。
風口之上的氫能正受國內各區域和企業的熱捧,規范發展勢在必行。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能源工業基礎和巨大市場優勢,扎扎實實發展自主核心技術,避免一哄而上的低水平同質化競爭,真正踐行“能源革命”,實現高質量發展,方能在未來實現能源技術、產品、解決方案乃至能源價值體系反哺全球。 (來源:拉瓦錫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