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四川首屆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大會隆重召開。會上,成都市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促進會掛牌成立,成都市還與國家能源集團、長江三峽集團和東方電氣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在川打造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示范。
至此,我國五大氫都終于聚齊——北有張家口,南有佛山,東有上海,西有成都,中有武漢,中國氫能產業化藍圖正徐徐展開。
1.為什么是成都?
四川省富水富氣,氫能可持續發展潛力突出。全省探明天然氣儲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年產天然氣200億立方米以上,約占全國總產量25%;全長1.3萬公里的環形輸氣網絡,輸氣能力及覆蓋面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全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3億千瓦,占全國的21.2%;其中技術可開發量1.03億千瓦,占全國的27.2%,經濟可開發量7611.2萬千瓦,占全國的31.9%,均居全國首位,是中國最大的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基地。

四川省成為繼廣東省之后,全國第2個開展氫燃料電池客車商業示范運行的省份。2018年全省棄水電量約600億千瓦時,可制取120億立方米氫氣,供應百萬輛級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行。
成都市發展氫能產業具備區位優勢、人才優勢、能源優勢、市場優勢、產業基礎優勢。

“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雙重區位優勢加持,成都市涉氫企業和科研院所已達5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0余戶,上市企業7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東方電氣、成都客車、中植一客等;主要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制氫裝備、加注設備、儲氫瓶等。已示范運行的1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累計安全運行40萬公里,能耗指標低于其他城市同款車型約20%—30%。
汽車制造是成都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開區已聚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沃爾沃、吉利汽車等12家整車企業,初步搭建了年240萬輛的整車產能,成為西部地區第二大整車生產基地。到2022年,成都市制造業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達50%以上。

僅4月份,成都氫能產業捷報頻傳:
—4月1日,成都市郫都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投資促進工作的意見》,氫能被列為重點發展產業。
—4月10日,中國西部首條氫燃料電池自動化生產線在成都正式投產。
—4月12日,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聯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8家單位成立了“氫能與燃料電池分析方法標準制定工作組”,夯實氣體分析方法標準化基礎,支撐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
—4月13日,成都市氫能暨新能源汽車產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2019年第1次會議召開,要求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攻堅突破,合力推動“成都造”產品盡快進入市場。
—4月17日,厚普股份與Air Liquide全資子公司ALAT聯合出資1億元在成都市郫都區設立一家從事在氫能源市場開發、制造和銷售的綜合加氫站合資公司。
—4月22日,成都市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促進會掛牌成立。成都市與國家能源集團、長江三峽集團和東方電氣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在川打造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示范。

2.三大央企
三大央企各有所長,且同為中國氫能聯盟發起單位。國家能源集團作為盟主,擁全球首屈一指煤制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優勢,年供氫能力超過500萬噸,旗下四川大渡河公司年棄水電百億度;今年領銜開展了科技部的“可再生能源與氫能”重大專項和能源局的“氫能產業定位研究”。

長江三峽作為最為清潔的能源央企,累計發電量已突破2萬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部電量的99.3%。世界十大水電站中三峽集團占據半壁江山,早在2018年3月便與美國普頓簽署氫能產業合作協議開展制氫、儲氫和加氫先進裝備的研發和生產。

東方電氣作為全球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總承包企業集團,坐擁火電、水電、核電裝備優勢,已掌握了膜電極制備、電堆設計、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在內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全套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多項空白。
首批搭載東方電氣自主研制氫燃料電池的10臺公交車已在成都市實現商業運行;1000套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批量化生產線標志著其在氫燃料電池產品的生產制造邁入了批量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紀元。

3.氫能天路點評
目前,成都市已有多個氫能相關產業項目啟動,包括郫都區氫能源產業基地,新筑股份的“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列車”研發項目、川大-攀鋼-廣東泰羅斯的釩鈦基儲氫合金—燃料電池電源系統產業化等項目。
另外,廣東泰羅斯公司、成都雅駿、川大簽署了開發燃料電池物流車協議,四川榮創公司和中車成都機車公司擬合作在軌道交通領域開展氫能示范項目,國蓉科技—川大—廣東泰羅斯等單位正籌建“成都市氫能與燃料電池工程技術研究院”。
成都市將以郫都區為示范區域,以龍泉驛區、成都天府新區、新津縣、新都區、雙流區等為重點區域,圍繞氫燃料電池汽車、輕軌列車兩大終端領域,不斷完善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
氫能首席觀察認為:圍繞富余水電電解制氫,打造“氫能天路”是一篇極具四川特色的好文章。但難度非同一般,首先我國水電資源較好的資源已充分開發,后續項目地理位置復雜。
其次,隨著長江流域水電梯級聯合調度和特高壓建設,棄水問題逐步得到緩解,尤其三峽全集團預計2020年將解決棄水問題。
第三由富余水電現場制氫,水電站至工業區路段的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不足,難以通過天然氣管道摻混氫氣進行運輸,至于在崇山峻嶺間開展汽運更是運輸難度大、成本高。
第四,富余水電制氫集中在夏秋豐水期,氫氣平穩供應需要多途徑跨季節調節。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地方政府牽頭,促成電網和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達成過網制氫協議;同時,開展有機液體水運輸氫,實現沿江氫能調配。
對于中國氫能產業落后國外的緣由,國家政協副主席萬鋼同志曾談到:“盡管我國政府自2011年以來相繼發布一系列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產業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
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上投入不足,應用領域政策支持不足,產業集中度不夠等。特別是與國外產業巨頭積極介入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不同,我國至今產業發展仍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能源與制造業大型骨干企業的介入程度有限”。
隨著央企的入場,產業格局有望為之一變。 (來源:拉瓦錫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