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強認為,近期豐田悄然宣布將向北汽福田等中國的商用車廠商提供氫燃料電池(FC)組件,這折射出外資企業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由之前 “高高在上”變得更加低調和務實,且從單一廠商主導的模式,逐步向對外開放,并將外部企業納入并整合至生態圈的模式變化。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日韓等周邊國家在氫燃料生態圈的構筑方面正在不遺余力。以韓國為例,韓國政府提出,截至2040年,韓國汽車行業將生產620萬輛氫燃料汽車,并設置1200個氫燃料加氣站,滿足每年526萬噸的供氣水平。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由現代汽車、韓國燃氣公社、法國液空等13個政府、民間及境外資本參與的合資企業“氫燃料網絡株式會社”(HyNet)在韓國首爾宣布成立,該企業資本金為1350億韓元,并著力于在韓國境內成立并管理氫燃料加氣站等基礎設施。
目前,雖然我國在燃料電池的動力系統等核心技術有所突破,但相比于國外先進技術仍存在3~5年左右的差異,尤其是在攻克氫燃料電池的系統化仍待攻克。
張強認為,國內企業更習慣于“單打獨斗”,在系統化集成方面略有欠缺。從未來來看,面對中國市場在基礎設施和制度規則上的“空白”,外資企業將試圖通過在中國組建氫燃料生態圈,并參與到氫燃料車的立法及相關規則的制定進程,繼續占據市場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