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國領銜5億元增資:“虧損氫能”或成隆基“第二增長曲線”?
來源:西安金融棒棒糖 2023-04-21
隆基綠能(601012)入氫兩年后,隆基氫能迎來成立后的首次股權融資。
引發我們注意的是,本次5億元溢價增資名單中除了原股東隆基綠能投資,鐘寶申、李振國等核心高管一并現身,6人合計出資4000萬元,這顯然是一次管理層信心與決心的“加注”。
我們認為,重磅增資意味著上市公司已經對氫能“確認”了預期,或許將成為隆基“第二增長曲線”。
因為隆基氫能已經悄悄做到了全國出貨量前3。
01
估值30億:6高管加碼4000萬
隆基在氫能賽道的布局,我們最初于2021年4月《真愛:李振國李華輪3億催動“隆基入氫”?》進行記錄,2018年隆基開始關注和布局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2021年3月隆基氫能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億元。出資人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隆基綠能投資與上海朱雀嬴私募基金,二者分別持股60%與40%。
對于隆基氫能的設立,李振國在2021年接受e公司采訪時表示,“氫能是一種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在碳中和及風光平價的趨勢下,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有望成為最主要的制氫方式,市場前景廣闊。”
在我們的印象中,與巨大的隆基光伏體量相比,彼時介入氫能多被視為“試水信號”。
在公司成立后的兩年間,原股東隆基綠能投資與上海朱雀嬴私募基金陸續轉讓8.93%、24.75%的股權予隆基氫能員工持股平臺匯智共贏與匯智共創、上海氫聚與上海氫新,直至此次增資前隆基氫能均為上市公司并表子公司。
而本次出資中,原股東隆基綠能投資出資4.5億,加重了上市公司的身影(持股比例將由51%上升至57%),同時核心管理層悉數現身(見上圖),6人合計出資4000萬元。公告顯示,隆基氫能投前估值達30億元,增資定價10元/注冊資本,本次增資完成后注冊資本將增加至3.5億元。考慮到氫能業務2022年營收只有2481.05萬元,且出現9151.27萬元虧損,如此高的溢價更是證明了高管團隊對未來的信心。
從李振國個人角度來看,其當前擔任法人的6家公司中氫能業務就占到半數,如此重注更是對氫能板塊處于隆基未來發展版圖中的重要性認可。
▲圖:李振國當前擔任法人企業
可以印證的是,在2022年3月的《綠氫講堂》節目上,李振國提出“一塊五一方氫”的綠氫發展理念,并描繪了氫能市場的前景。對比隆基氫能設立之初的其接受采訪時的講話,隆基氫能此前進行的系列探索目前似乎已經找到路徑。
02
產能全球第一:2023年營收增長近9倍
歷時兩年,隆基氫能到底做的怎么樣?
首先要了解的是,氫能分為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灰氫”、通過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熱蒸汽重整制成的“藍氫”與通過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綠氫”,不同顏色代表制氫過程中的清潔程度,“綠氫”正是氫能發展的最終目標,基于光伏產業的隆基氫能是典型的“綠氫”代表。
雖然“綠氫”作為氫能未來發展方向當前占比不大,但我們在了解隆基氫能當前進展后發現其已然跑在了行業前列。
▲圖:隆基氫能發展歷程
1:產能位居全球第一。
據Bloomberg NEF數據,隆基氫能1.5GW的產能在2022年全球Top 20電解槽生產商中位列榜首;據《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年度藍皮書(2022)》,隆基氫能2022年出貨躋身全國前三。2025年底產能預計將達5-10GW。
2:創新推動降本增效。
2023年2月,隆基氫能發布了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ALK Hi1系列產品,其基礎版本單位制氫能耗在直流電耗滿載狀況下可低至4.3kwh/Nm3,Plus版本可低至4.1kwh/Nm3,性能已大幅領先于現有行業商業化水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當可再生電力價格降到2毛/度時,就可以做到一塊錢一方氫,基本接近煤制氫成本,甚至低于歐美設定的2023年的目標。
3:中標多個示范項目。
隆基氫能不僅在2022年順利完成了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星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出貨,4月17日還以第一的成績中標全球最大綠氨示范項目——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總投資63.32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公司2023年營收爆發式增長,據隆基綠能公告,截至2023年2月末,隆基氫能累計在手訂單已超過2.4億元(不含稅),其中可確認在2023年的收入約為2.2億。僅兩個月可確認的收入額就達到2022年的8.9倍。
面對如此成績,此次增資30億元估值就顯得不貴了!以目前同類型海外上市公司為例,Nel ASA2022年收入9.94億挪威克朗,市值237.2億挪威克朗,市銷率達24倍;Hydrogen Pro2022年收入0.565億挪威克朗,市值14.4 億挪威克朗,市銷率達25倍。
在我們看來,僅僅兩年便跑出如此速度得益于隆基歷來的“創新基因”,也正是如上發展印記成為了多位高管親自下注的信心基石。
03
氫能爆發前夜:陜西產融正在涌動
回到隆基綠能,作為光伏一體化龍頭企業其已形成于從前端硅材料到下游組件、電站端的全產業鏈優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當企業在取得系列亮眼成績后開啟戰略產業儲備將成為必然選擇。近年來,隆基一直在通過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戶用光伏金融解決方案等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在今日重注之下,氫能更像是隆基布局的下一個產業賽道。
事實上,氫能產業已然進入“爆發前夜”。
在“雙碳”愿景與諸多政策指引下,預計到2060年,中國電解水制氫裝置可以到達400GW,可再生能源制氫會提升到1億噸,占當年氫需求量的80%,與之相對應的是,截至2023年前兩月,國內正式啟動的10個制氫項目中9個就是“綠氫”項目。
目前,A股中生產綠氫的代表性上市公司已有10家,從2019年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300274)早早布局氫能。一級市場的資本也在涌入,2023年一季度氫能企業融資總額突破20億大關。熱情之下,國鴻氫能剛剛獲得H股“小路條”,2023年1月億華通(02402.HK)正式成為港股氫能第一股。
面對氫能大勢所趨,陜西方面已然響應。
在2022年7月省發改委就一次性發布了三個關于陜西氫能發展的重要文件(詳見《陜西規劃“萬輛氫車百座站”:為什么說“場景獨特”?》),作為23條重點產業鏈之一,陜西氫能產業正在日漸壯大。
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也開始了嘗試。例如《國務院國資委“備案”:寶光混改背后的寶雞“氫”變》,凱立新材(688269)、陜鼓動力(601369)也先后進場。
而在下游應用中,有一個信息點不能忽視,就是陜北的重卡市場。這是《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中重點提及的獨特應用場景,陜汽為此已開始出20余款氫能產品,2023年3月底,900余臺氫燃料車輛已簽單多個城市。
實業界的進取也獲得了基金賦能,由長安匯通與榆能氫能發展公司擔任GP的陜西氫動氫能基金出資組建了注冊資本18.18億元的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陜西第一支氫能專項基金。本土創投機構唐興資本則投中了正在沖擊IPO的國氫科技。
作為陜西最優秀的民營企業代表,隆基綠能的示范效應不可低估,本次5億元增資或許就是被忽略的一個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