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家央企布局 氫能產業鏈加速構建
來源:中國改革報 2023-05-10
近日,氫能應用現代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暨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致辭表示,發展氫能產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是構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方向,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對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我國能源自保能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在能源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下,氫能逐漸成為新興產業的重要培育方向。近年來,在“雙碳”目標牽引下,在能源轉型變革推動下,國內企業加快布局氫能全產業鏈,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成果,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動能。
政策持續加碼
央企氫能布局提速
隨著政策端、產業端的不斷投入,我國氫能產業迎來蓬勃發展期。當前,在相關部門的指導推動下,已有超過40家中央企業布局氫能產業鏈。
在制氫方面,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在化石能源制氫及應用方面優勢突出,主導或參與了國內絕大部分的綠氫項目。以中國石化綠氫項目為例,目前,新疆庫車2萬噸/年綠氫項目正在加快建設;鄂爾多斯3萬噸/年綠氫項目已于2023年2月啟動建設;烏蘭察布一期10萬噸/年綠氫項目將啟動,所產綠氫通過建設“西氫東送”工程輸送至燕山石化,可就近供應京津冀地區氫能交通及工業用氫需要。
在儲運方面,國家電投、中國建材等的部分車用儲氫容器材料、技術、裝備處于示范階段,中國石化純氫管道輸送技術趨于成熟。
在加氫站建設方面,中國石化累計發展加氫站98座,國內網絡占有率超30%,成為全球擁有、運營加氫站數量最多的企業;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機集團均已完成壓縮機、加氫機等關鍵設備研發。此外,東方電氣集團、中國一汽、東風公司等布局燃料電池商用車裝備制造。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趙世堂在會上透露,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指導推動中央企業加大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加快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加強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培育多元氫能應用生態。通過創新驅動、基礎支撐、示范引領、需求牽引,支撐構建完整的氫能供應鏈和產業體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立足全產業鏈
解決瓶頸與安全風險
在政策的持續發力和一大批企業的布局下,氫能產業鏈近年來發展迅猛。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林表示,2022年,全球綠氫項目裝機容量達611兆瓦,其中我國202兆瓦,位列全球第一。同時,在中游儲運環節,我國形成以長管拖車為主的多元化運輸體系。在下游應用環節,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保有量達到12682輛,位居全球第三,累計建成加氫站358座,同比增長40.4%,其中在營245座,數量居全球第一。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發展需要打破瓶頸和應對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歐陽明高指出,儲運和加注是氫能產業目前面臨的主要瓶頸。同時,氫能和燃料電池要推廣,還要面對成本這一瓶頸。
在氫系統集成與氫儲能方面,歐陽明高認為,氫能的優勢和挑戰在于產業鏈長,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技術,面臨多元化的困境?!皻淠芟到y集成技術需要適合國情的集中式氫儲能發電系統?!彼硎?,我國合適的氫發電技術路線是鍋爐氫摻燒,并逐步提高摻氫比例。我國可先針對西北部大型能源基地,尤其是集中式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調峰煤電廠靈活性改造,開展鍋爐氫摻燒。
此外,對于氫能的長期健康發展,安全風險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雙碳”目標下,氫氣的清潔能源屬性備受重視,新的應用場景紛沓而至,由此也為氫能安全風險管控帶來新的挑戰。例如,在制氫過程中,如何做好各類大規模電解水制氫裝置和大規模儲氫裝置的安全防控;在氫氣運輸過程中,如何應對高壓氣瓶運輸中氫氣裝瓶、車輛行駛、氫氣卸車全過程的安全風險等。
曹湘洪強調,管控氫能安全風險要以預防為主、防患未然,同時堅持本質安全、系統防控。從技術角度講,一方面要系統開展氫能安全技術研究,修訂和完善氫能安全國家標準;另一方面要建立進行氫能系統各種設備、管道管件、閥門、儀器、儀表等檢測檢驗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