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44年,這家世界氫能巨頭為何還未盈利?
來源:原創 2023-07-24
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加拿大巴拉德(Ballard Power Systems)可以說是大名鼎鼎。1993年,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輛燃料電池公共汽車。
這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Geoffrey Ballard(巴拉德)、Keith Prater 和 Paul Howard三人共同創立了Ballard Research Inc.。不過最初的業務方向并不是燃料電池,而是開展高能耗鋰電池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1983年,巴拉德開始開發PEM(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1993年、1995年,公司先后在多倫多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經過多年的產品研發,巴拉德已經將第八代FCmove?產品平臺從45kW擴展到120kW,可以滿足重型運輸應用,并推出了200kW的鐵路、船舶和固定式發電應用解決方案。
此外,它的FCwave?船用產品是世界上首個獲得挪威船級社(DNV)型式認證的、可在船舶上安裝的燃料電池模組。
今年3月27日,巴拉德宣布,公司的PEM燃料電池已為商用重型和中型動力車輛領域中的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驅動,行駛總里程超過1.5億公里。
這一里程碑背后,是其燃料電池為3800多輛客車和卡車提供動力,為全球15多個國家/地區提供零排放移動解決方案。
目前,巴拉德總市值為13.95億美元。不過,成立44年,它仍然沒有盈利。
雙極板成本將降低70%
雙極板是燃料電池電堆的重要材料之一,約占整個電池電堆成本結構的30%。因此,它也是燃料電池降本的關鍵因素之一。
今年6月12日,巴拉德宣布將大幅降低下一代專有石墨雙極板的成本并提升其產能。
該項目是巴拉德完成兩個重要里程碑后的合理性發展。這兩個里程碑分別是開發下一代薄型柔性石墨雙極板,以及提升加拿大膜電極組件(MEA)產能,這是巴拉德“3X3”電堆成本降低計劃的一部分。
雙極板是繼膜電極組件之后燃料電池堆的第二大成本項目,巴拉德對該項目的實施非常期待,包括采用下一代板制造工藝以及引入新的低成本材料供應商。
該項目不僅能夠節省產品成本,還能將巴拉德的雙極板產能提升約10倍,同時提高石墨和樹脂材料產量并縮短生產節拍。按照計劃,項目將在2025年年底啟動。
巴拉德轉型項目副總裁Lee Sweetland表示:“我們的‘3X3’電堆成本降低計劃已經證實可降低柔性石墨成本并提高其質量,從而將板厚減少35%并將原材料用量減少45%。
我們的柔性石墨堆功率密度現在已達到4kW/L以上,而對下一代制造工藝的進一步投資預計將能把我們專有雙極板的成本再降低70%,進而順利實現美國能源部雙極板成本目標(5美元/kW)。”
公司預計將在2023至2025年期間投資約1800萬美元用于雙極板制造。
利潤仍為負
2023年第一季度,巴拉德總收入為1300萬美元,同比下降37%。
其中,重型動力收入為870萬美元,同比下降11%,主要是因為中國與卡車垂直業務相關的技術服務合同收入有所減少,其中部分被鐵路和海運收入增加所抵消。
固定收入為250萬美元,同比下降58%,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的固定發電燃料電池模塊、電堆、產品和服務銷售額有所下降。
新興市場和其他市場的收入為210萬美元,同比下降61%,主要是因為奧迪技術服務計劃已結束以及物料搬運部門出貨量有所減少。
本季度毛利率為-42%,下降了41個百分點,這是由于收入組合中的電源產
品收入比重增加、定價策略、產能投資增加、供應和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庫存調整等各種因素所致。
調整后的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3830萬美元,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2750萬美元有所升高,主要是因為毛利率下降且現金運營成本有所增加。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巴拉德的現金儲備是8.638億美元。
它在第一季度獲得了約1760萬美元的新訂單,交付了價值1330萬美元的訂單,截至第一季度末,積壓訂單價值約為1.377億美元。
積壓訂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和北美公共汽車和固定電源市場的訂單有所增加。這些區域總共占積壓訂單總數的76%左右。
具體而言,電源產品積壓訂單占積壓訂單總數的近75%,自2022年第一季度以來增長了100%,達到了巴拉德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截至第一季度末,12個月訂單金額為7390萬美元,相比2022年第四季度末增加了1660萬美元,季度環比增長約 29%。
巴拉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Randy MacEwen表示:“隨著政策環境越來越積極,我們發現客戶對我們歐洲和北美的公共汽車、卡車、鐵路和海運等核心動力市場越來越感興趣。”
他稱,預計2023年下半年的收入將會占全年收入的70%左右。
不過,考慮到公司收入組合、定價策略、產能投資以及產量增長和產品成本降低計劃投入生產前的滯后時間,MacEwen表示,巴拉德到2024年仍將面臨毛利率壓力。
中國市場
中國對于巴拉德來說是一塊重要市場。早在2003年,巴拉德就在北京部署了三輛燃料電池公交。
2016年7月,中山大洋電機出資2830萬美元,購入巴拉德 9.9%股權,成為巴拉德單一最大股東。2017年,大洋電機旗下的上海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首家在中國生產巴拉德燃料電池模塊的工廠。
2018年,巴拉德的最大股東由大洋電機變成了濰柴動力。濰柴動力斥資1.64億美元一舉拿下了巴拉德19.9%的股份。作為雙方重大戰略交易的一部分,合資公司濰柴巴拉德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成立,濰柴動力和巴拉德各擁有51%、49%的股份。
在此之前,巴拉德在中國已經成立子公司或合資公司。2016年,巴拉德全資控股子公司巴拉德香港公司成立。同年,巴拉德和廣東國鴻氫能各自持股10%、90%的合資公司廣東國鴻巴拉德氫能動力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全資子公司廣州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成立,負責整個中國市場的運營。
如今,從巴拉德動力的核心零部件質子交換膜PEM本地化研發、生產、到燃料電堆、燃料電池模組,都已經在中國合資生產,建立了一條完整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產業鏈。
不過,近年來,巴拉德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卻在逐年下降。2020年,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占公司總營收的53%。2021年,該數據下降到37%。2022年,進一步下降到11%。
“就收入而言,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采用延遲和濰柴巴拉德合資企業的活動水平低迷持續感到失望,這影響了我們2022年的業績。”今年3月17日,巴拉德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業績時,MacEwen曾如此表示。
今年6月13日巴拉德資本市場日活動上,MacEwen再次表示“中國需求的延遲對增長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對中國市場的風險分析中,他提到了地緣政治、地方政府資金緊張、政策不確定性較高、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
而2022年9月,巴拉德還曾與安亭鎮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協議,計劃未來三年投資約1.3億美元,在上海嘉定建立中國總部、膜電極制造工廠及研發中心。
(圖片來自巴拉德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