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一年,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來源:原創 2023-09-19
9月19日,國科領纖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科領纖)宣布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由麟閣創投與戈壁創投共同領投,小飯桌創投、常州偉馳基金跟投,融資資金將用于公司碳纖維原紙和碳紙產線建設。此前,國科領纖已在5月完成了種子輪融資,由麟閣創投獨家投資。
至此,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材料研發企業,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繼續向國產化材料規?;a的方向進發。
專注碳紙國產化
國科領纖于2023年在江蘇常州武進區成立,公司聚焦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碳紙及相關“卡脖子”材料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旨在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關鍵材料國產自主。
公司擁有目前國內唯一具備從連續纖維處理、碳原紙生產、碳紙生產全流程技術、批量化生產的團隊。其創始人吳剛平博士從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畢業后,便從事碳纖維應用基礎、工程化、燃料電池氣體擴散層用碳紙研究,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具備扎實的科學研究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化經驗。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氫燃料電池碳紙研究的單位,而該團隊核心人員均來自該所。
近年來,受限于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影響,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之路始終無法走出規?;牟椒?。而氫燃料電池中的催化劑、擴散層、質子交換膜、膜電極、雙極板、電堆均尚未脫離對國外的進口依賴。其中作為三大卡脖子材料的氣體擴散層、催化劑、交換膜尤甚。但近年來,隨著國內生產廠家在研發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后兩者均已實現國產化。
氣體擴散層(GDL)能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中起到支撐催化層、收集電流、傳導氣體和排出反應產物水的重要作用。而碳紙是氣體擴散層的基材,是制約我國氫燃料電池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材料。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預估每個電堆需30平方米左右的碳紙。
由于碳纖維、碳纖維原紙、石墨化和后處理等復雜工藝及裝備,我國至今未能實現量產碳紙。碳紙成為了燃料電池核心材料國產化的一道攔路虎。
在吳剛平博士的帶領下,國科領纖現已打通從碳原紙到氣體擴散層環節的工藝,并攻克了碳紙專用粘結劑配方與適用性工藝設備,實現了碳紙“點焊接,強粘結”,獲得了專利授權,可為高質量碳紙制備提供技術基礎,同時儲備了下一代工藝,有望實現進一步降本50%。
并借助其強大的設備設計能力,能夠自主設計原紙抄造試驗線、浸膠固化試驗線等專用設備,為高質量碳紙制備提供硬件基礎;還開發了多項碳紙制備行業首創技術,可最大程度解決碳紙制備過程材料均一性、批次穩定性的問題。
除了國科領纖外,不久前,麟閣創投領投了另一家成立時間剛一年多的堿性制氫隔膜公司——中科氫易,對于從業者來講,核心材料的國產化才是真正保證氫能行業的穩定前景的定心丸。
鉗制與突圍
雖然國內氫能投資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越來越多企業投身甚至跨界進入氫能領域,但今年不少企業的氫能業績表現仍然不佳,總體呈現著喜憂參半的格局。
就連國內素有“氫能第一股” 的億華通,近三年來盈利困難。今年上半年,億華通實現營業收入約1.54億元,同比減少42.96%;歸母凈利潤虧損約7651萬元,扣非凈利潤虧損則高達1.24億元。
最終制約終端應用的還是成本,燃料電池需求最終敗給了技術、成本的前期障礙,高額的技術研發投入亦制約了其商業化的步伐。卡脖子的問題不解決,成本降不下來,投身氫能的企業再多,也始終無法走出關鍵技術攔路的浪浪山。
但在政策的支持下,伴隨著企業的不懈投入,相關材料相繼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質子交換膜領域,東岳未來和武漢綠動等公司率先做出量產,2020年,東岳未來氫能150萬平米燃料電池膜一期項目正式投產,成為國內首家實現燃料電池質子膜規?;慨a的公司,與國內外企業均有合作。武漢綠動氫能的國內首條全自主可控的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生產線在武漢投產,其產品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國內催化劑企業商業化進程也伴隨著催化劑需求的擴大而不斷加快,近日,燃料電池龍頭企業中自科技表示,氫燃料電池用鉑碳催化劑公斤級制備線已經建成,并具備批量化生產能力,預計年內會有進展。凱立新材也表示,公司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的研究中已實現公斤級批量試產,新工藝已經進入中試階段。
燃料電池的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在此之前新能源賽道上,光伏、鋰電也同樣走過,未來,隨著技術升級,實現降本,進行大范圍推廣的國產材料能夠挑起氫燃料電池發展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