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縮減氫能業務
來源:原創 2023-11-09
應對氣候挑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成為各國共識的同時,各大石油企業也并未坐以待斃,早已在暗中向光伏、風電、氫能等方向積極轉型。
這其中最為矚目當屬力爭“世界第一氫能公司”的殼牌風頭最勁,然而在各大企業轉型進入低碳、氫能之時,全球知名石油廠商——殼牌卻傳出一項大刀闊斧的裁員計劃。
近日,殼牌表示,明年將在低碳解決方案部門裁員約15%,同時縮減氫業務規模。
殼牌一名發言人表示,除此之外,還將對另外130人進行審查,以減少該部門的員工人數,其中一些員工將被整合到公司其他部門。
LCS部門主要涉及殼牌旗下氫能出行運輸、工業脫碳相關業務,現有約1300人,也就是說,大概200名員工將面臨失業或內部換崗。
近年來積極布局氫能的殼牌如此之大的手筆,難道是在氫能業務未見成效還是有其他更優選。
“巨頭”回頭
眾所周知,追求低碳對于百年傳統石油企業本身就是矛盾命題,零碳的kpi在某種意義上無疑是斷了傳統石油企業的財路。
殼牌在“清潔低碳”和“能源安全”之間沒有既沒有固守陣地也沒有另起爐灶,而是一直試圖擴充并延伸傳統上游業務,自1992年便開始布局發展氫能業務。
致力于通過在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充電、氫等方面的投資,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可再生和低碳能源選擇。
殼牌聚焦工業和交通兩大應用場景,以加氫站為抓手,在世界各地打造了屬于殼牌的氫能網絡,在世界各地建設加氫站并投入運營。
在推進加氫站建設的同時,也加快了電解水制氫項目布局像鹿特丹200MW海上風電制氫項目以及德國萊茵已建成并運營的10MWPEM電解水制氫項目還有張家口20MW綠色氫能一體化示范項目等。
然而此次裁員風波以及確鑿的終止業務線還是過于突然。
對此,殼牌新任CEO Wael Sawan(瓦爾?薩萬)回應稱:為了增加公司的利潤。這次裁員主要針對氫能出行業務,碳捕集、碳信用開發等業務線不受影響。
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薩萬便放出豪言要調整殼牌的能源轉型策略,把重點放在利潤最高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業務,以及穩定石油生產和天然氣產量上。
而此次改革的重點則聚焦在氫業務上面,該公司計劃大幅縮減其氫輕型汽車業務,另外該公司還將把4個氫業務總經理職位整合成兩個。
另有選擇?
根據殼牌歷年財報顯示,自2020年起,殼牌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部門便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2整個財年虧損達到10.59億美元。
今年從開年至今,由于受到國際形勢動蕩影響,能源價格上漲、國際油氣價格走高,殼牌第三季度實現利凈利潤62億美元,環比增長23%,較前一時期有所增加。
而早前未能從美國政府發放的70億美元聯邦資金中獲得撥款,用于開發氫能,似乎亦成為促成此次裁員計劃的一環。
巨大的利差以及其他因素影響之下,似乎矛盾命題的天秤逐漸有了偏重。
今年9月,殼牌便把其在英國和德國的家庭能源業務出售給Octopus Energy,根據呈現出的態勢來看,主攻電動車充電樁賽道。
而更為巧合的是,此番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新任CEO,此前就職部門正是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部門,負責該公司的低碳能源及天然氣業務。
薩萬奉行的是利益至上,既要降碳又要盈利,因此氫能業務的卷土重來也未可知。
根據之前制定的氫能發展規劃,殼牌的氫能出行業務可分為氫能乘用車加氫、重型卡車加氫和面向工業領域的氫產品。
而殼牌從去年10月至今年9月,便先后關閉了英國的三個乘用車加氫站和美國加州的五個加氫站,只保留給重型卡車加氫的站點。
此次人員調整表明,殼牌通過此輪改革,將大幅縮減在氫能乘用車業務的投入,減少氫能業務部門的高管配置,轉而專注于重型運輸和工業領域的應用。
今年6月,殼牌公司還曾宣布計劃從2024年到2025年每年投資高達10億美元用于氫能和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
是否放棄氫能業務,此時蓋棺定論尚為時過早,但是在短時利潤刺激和長時轉型巨痛的拉鋸戰中,殼牌的偏向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