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4億元!這一央企再簽大型綠氫項目
來源:原創 2024-01-17
近日,由中石化新星(內蒙古)西氫東送新能源有限公司申報的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廠部分)正式獲批。
根據公示文件,該項目總投資59.4億元,初步計算,該項目共計需要堿性電解槽約1GW,項目建設周期為2024年06月至2026年06月。
據悉,該制氫廠為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其中的制氫廠部分。項目的主體新能源建設規模為254.6萬千瓦(其中風電174.2萬千瓦、光伏80.4萬千瓦)。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05億元,投產時間2027年6月。
該項目還具備每年制取10萬噸氫氣的能力,將通過“西氫東送”輸氫管道示范工程將氫氣送至燕山石化,足以為燕山石化等周邊企業提供穩定、綠色的氫氣供應。
2024開年,中國石化在氫能領域再落一子。
雄心壯志
中國石化在氫能領域的野心已經不再是秘密了,緊跟國內氫能產業發展的步伐,從2018年,中國石化就已經加入了國際氫能委員會,與國家能源集團、濰柴等5個企業共同成為氫能委員會的五個中國成員。
眾所周知,交通運輸和煉化領域是傳統能源中的高耗能領域,面對令人頭大的脫碳壓力,中國石化另辟蹊徑從綠氫上做文章進行降碳轉型。
2022年9月2日,中國石化發布實施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遠期力爭成為世界領先氫能公司的發展目標。
公司將按照“加氫引領、綠氫示范、雙輪驅動、助力減碳”的思路,聚焦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兩大領域,大力發展氫能一體化業務,引領氫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盡管綠氫是主流但當前的用氫占比還是灰氫占大頭,煉化的機會也隨之而來。
但制氫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還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工業領域由灰氫轉向綠氫是必然之舉,“綠氫”不僅是中國石化,也是整個行業的最終的選擇。
早在2020年,時任中石化董事長張玉卓就提出了“一基兩翼三新”戰略構想,將觸角伸向了氫能產業。
按照其氫能“三步走”戰略:一是規劃建設加氫站1000座,加氫服務能力達到20萬噸/年;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規劃制氫產量超百萬噸;三是聚焦氫能交通領域和綠氫煉化。
2023年6月30日,中國石化第一個貫通風光發電、綠電輸送、綠電制氫、氫氣儲存、氫氣輸運、綠氫煉化等綠氫生產-利用全流程的項目——新疆庫車綠氫項目投產產氫,8月30日全面建成投產。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中石化“央企”的擔當代表性,新疆庫車項目在行業里也具有有標桿性的意義,而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綠氫項目。
瘋狂生長
隨著2023年12月25日氫能高速方案的提出,對于中石化當前“建站狂魔”人設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截止目前中國石化建成成渝萬、京津唐、滬嘉甬三大氫能交通走廊,累計建成加氫站數量超110座,國內加氫站網絡占有率約30%,成為擁有加氫站最多的企業。
當下中國石化加氫站已經做到 “3+2”氫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中主要城市及重要地區基本覆蓋,氫氣加注量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100%。
而在氫能產業上,中國石化也持續落子,中國石化投資設立多家氫能公司,落地實施多個氫能項目。
早在2019年3月4日,中國石化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在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石化已經在布局氫能產業,對氫燃料電池也做了相關的研究,截止目前中國石化已經投資多家氫能相關公司進行布局。
然而2023的收尾時刻,中國石化卻被爆出最大綠氫示范項目效率不達標。
根據BloombegNEF(BNEF)透露,由于各種因素,包括系統設計中缺少一些安全功能和效率不達標,新疆庫車的260MW綠色制氫設施一直以不到其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的效率運行。
據中石化2023年12月25日的公開回應信息,庫車綠氫項目自6月30日順利產氫以來,截至2023年12月21日,已累計向用戶端塔河煉化輸送綠氫2236萬方。
根據實際運行時間按照滿載兩萬噸,項目實際產能利用率約為20.1%,比彭博調研的數據還要低約10個百分點。
這個驚天大瓜的爆出對中石化可謂是迎頭一擊,但是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以及氫能產業的經濟性都令這件事情充滿魔幻,畢竟就在一年前,該地的光伏電站還遭受到了沙暴襲擊而大大影響項目進程。
社會責任與經濟性落實二者之間能否在庫車項目上并存還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敗走麥城對加速發展進行示范的中國石化或許會是一份答卷中最值得記錄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