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終止,又一氫能企業退出上市序列
來源:原創 2024-04-02
2024還未過半,氫能IPO市場的往來卻格外熱鬧。
這邊重塑能源、國富氫能赴港股信心滿滿,給一眾氫能行業投資者帶來了一絲市場升溫的希望。
這廂卻又有氫能企業IPO夢碎。
3月29日,上汽集團發布《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終止所屬子公司分拆至科創板上市的公告》,集團旗下子公司捷氫科技撤回科創板IPO申請。
上交所表示,因捷氫科技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三條的相關規定,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而就在2023年12月28日,氫能企業捷氫科技還更新了IPO材料,堅定在科創板上市計劃不變。
舉足輕重
捷氫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2022年以來,連續兩年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產品出貨量全國第一。
2021年底,上汽集團官宣擬拆分旗下子公司捷氫科技至科創板上市。2022年4月28日,上汽集團審議通過了關于分拆所屬子公司捷氫科技至科創板上市方案的議案。
2022年6月28日,捷氫科技向上交所遞表招股書(申報稿),正式開啟了其上市之路。
根據招股書介紹,捷氫科技的燃料電池技術與產品主要在公交車、城市公務用車、團體客車、重卡物流、輕卡等場景應用。正因如此,捷氫科技業務發展與燃料電池下游應用息息相關。
背靠上汽集團的捷氫科技,也確實在國內氫能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2023年全年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占到了898套,僅次于億華通位列第二名。
而2023年燃料電池系統企業出貨量的top5排名中,除濰柴動力A股上市成功,億華通與國鴻氫能赴港上市之外,其余2家則處于IPO備考狀態中。
而2月29日,港交所網站刊登出重塑能源的上市申請,3月20日,國富氫能也選擇了港股賽道,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請。
而此次終止A股上市進程的捷氫科技又會在后續做怎樣的調整呢?
戰略后撤
但氫能企業撤回上市申請,終止上市進程的企業,近年來并不少見。
截至2024年4月,A股在會企業有捷氫科技,目前已終止上市;而赴港股沖刺IPO企業則有重塑能源、國富氫能等,此外還有一眾遞交資料、處于輔導狀態中的企業,包括浙江藍能、東岳未來氫能等。
2021年3月,重塑能源就曾遞交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申請并獲受理;但同年8月,重塑能源自愿撤回了上市申請。
同樣由科創板轉赴港股沖刺IPO的國富氫能此前就曾在2023年10月由于材料審核補充的問題中止審核,并在11月主動撤回了科創板IPO申請,終止上市。
除此之外,治臻股份、東岳氫能幾家企業也有過IPO動作,但這些企業還沒有取得成效。
據上汽集團3月29日關于捷氫科技終止IPO公告,基于目前市場環境等因素考慮,為統籌安排捷氫科技資本運作規劃,經與相關各方充分溝通及審慎論證后,公司決定終止捷氫科技分拆至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并撤回相關上市申請文件。
此次終止或許與IPO環境以及虧損狀態有關。
據悉,上汽集團直接持有捷氫科技4.62%的股份,并通過動力新科、常州創發間接持股,合計持有捷氫科技68.31%的股份。
背靠大樹固然省力,但也造成了業務上的高度依賴。
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捷氫科技來自上汽及同一控制下的企業的收入占比分別為31.63%、39.24%、23.03%及76.25%。
公司從2022年起,營業收入出現負增長,經營業績較上一年下降了19.13%。
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捷氫科技收入分別為2.48億元、5.87億元、4.74億元及4887.32萬元。捷氫科技稱,近年來,公司主營業務結構發生一定變化,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分總成產品收入合計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72.68%、82.78%、74.97%和 88.16%,工程技術服務收入占比分別為 22.33%、4.37%、4.83%和 0.47%。
隨著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進程緩慢,公司面臨著下游需求不足的挑戰。2021年,燃料電池重卡銷量僅占所有新能源重卡的7.46%,而截至2021年,燃料電池汽車總保有量尚未超過萬輛。
此外,部分下游客戶購買產品后未能投入實際運營,導致捷氫科技面臨著業務運營效率低下的問題。
終止上市對于當下的氫能企業來說并非是打擊,近期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之下,氫燃料電池汽車也即將迎來屬于其的萬億市場,對于捷氫科技來說無論是更換賽道還是沉淀擴大市場都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