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槽即將迎來風口,大佬陳兵備戰
來源:原創 2024-05-07
近日,隆基公司在迪拜的一次活動中提到,計劃在明年年底前將電解槽制造能力提高到5GW至10GW之間,著眼于將其銷售擴大到中國國內市場以外。
而日前在京召開的"第九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中,隆基氫能副總裁王英歌也表達了從光伏進軍氫能,推動電解槽出海的計劃。
無利不起早,一向以光伏見長的隆基,為何選擇將目光投向氫能,是隆基甚勇還是電解槽市場升溫在即?
市場升溫
隨著過去一年全球綠氫項目的增長,全球電解槽市場也迎來熱度。
根據Aurora Energy Research最新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歐洲氫氣市場報告》(HyMaR),在過去六個月里,全球規劃中的氫氣電解槽項目激增了55GW。
全球電解槽數據庫目前約為1.2TW,在過去六個月里顯著增長了4%,需要5.5PWh的電力。
Aurora表示,大多數項目(90%)仍處于早期階段。現有項目的總運營容量接近2GW(1923MW),增長了1133MW;大約130–140GW的項目在建設中。
隨著電解槽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的《2024年能源轉型投資趨勢》發現,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氫能和碳捕集都推動了投資的同比增長。
綠氫項目進入各國降碳,發展清潔能源的視野之中,份額不斷增加。
而就世界范圍來看,全球電解槽廠商之中,以中國和歐洲電解槽企業的生產規模領先。
IEA統計,2021年全球電解槽總產能8.0GW/年,其中歐洲和中國產能分別為3.5和2.9GW,占比分別為44%和36%。
歐洲的電解槽產能和項目開發能力都位居前列,但近年來,中國電解槽廠商在此方面獲得突破。
目前歐洲部署電解槽正面臨著原材料的障礙。電解槽的生產需要40多種原材料和60多種加工材料,而在所有電解槽技術中,來自中國的電解槽原材料成為其主要供應商。
中國正在迎頭趕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氫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制氫電解槽是繼電池、光伏、電動汽車之后,中國有可能第四個大宗出口的新能源產品。
IEA預計,2023/2025年全球電解槽總產能將分別達到21.5和45.1GW/年,歐洲和中國電解槽產能合計占全球的85%/68%;2021-2025年全球電解槽總產能復合增長率達到54.1%。
競爭激烈
但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
市場火熱的同時,電解槽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也正在被改變。
隨著新生力量的涌入,國內電解槽市場原本由競立、派瑞氫能等老牌槽商把持的市場格局也迅速重整。
但依然由頭三家企業仍占據國內7成制氫電解槽訂單量,后入局的隆基氫能也在2023成功躋身前三。
而國際市場,電解槽廠商也蠢蠢欲動。
日前,德國制造巨頭博世 (Bosch) 董事長Stefan Hartung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公司已開始向試點客戶發送其新型1.2MW的PEM電解槽原型機,緊湊型PEM電解設備預計將于2025年投放市場。
但來自中國的價格低廉的電解槽產品正成為歐洲綠氫項目的 “救命良藥”。
歐洲此前遭受重創的綠氫項目HyDeal Espa?a項目發言人Lepercq曾表示,利用伊比利亞的太陽能和中國的電解槽,才是歐洲實現綠氫生產目標的可行之道。
但歐洲也一直以來防備著來自中國的電解槽制造廠商。
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在今年 2 月就 NZIA達成了共同立場,這意味著它也極有可能通過這個障礙,為部署一系列歐盟制造的凈零設備(包括電解槽,燃料電池和其他氫氣包)打開了大門。
此舉受到了來自歐洲的電解槽廠商的支持,對他們來說中國廉價的電解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也使得一系列項目叫苦連天甚至暫停。
雖然電解槽市場的風口在即,但BNEF卻分析,目前潛在的供應遠遠超過需求。
BNEF指出,到2023年底,世界各地的工廠每年可生產高達31.7GW的電解槽——幾乎是當年交付量的17倍,是2024年預計交付量的7倍多。
盡管如此,但來自各地的制造商們已宣布進一步擴張,到今年年底,電解電池組年組裝能力將超過50GW,到2025年將增加到近75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