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全產業鏈正在提速,綠氫產業拐點何時到來
來源:網絡 2025-04-08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二批)(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項目清單》),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項目清單》共納入101個項目,涵蓋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三個方向。其中涉及內蒙古10萬噸風光制氫一體化及烏蘭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區氫氣輸送管道工程示范項目、200萬千瓦風電制綠氫50萬噸綠色甲醇示范項目、寧夏1.2萬噸綠氫制儲輸用一體化示范項目、太陽山氫氨谷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一期)、江蘇綠氫制儲運用一體化示范項目(一期)、廣東兆瓦級長周期光伏—液氫耦合綜合能源利用示范項目、黑龍江柔性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示范項目等20多個氫能項目。
預計到2030年,全球氫能需求將超過1.5億噸,直接投資額達3200億美元;到2050年,氫能需求可能增至當前的10倍,產業鏈產值突破2.5萬億美元,占全球終端能源需求的10%-20%。清潔氫(綠氫和藍氫)將主導市場,灰氫逐步被淘汰。綠氫(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持續下降,疊加電制X(Power-to-X)技術發展,推動氫能在工業、交通、儲能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巔峰氫能拐點預測:分階段演進的產業圖景
1. 2025年規模化啟動期:政策驅動下,示范項目的順利實施,各種技術驗證與改進,綠氫產能擴張至百萬噸級,工業替代與交通示范項目密集落地。
2. 2030年經濟性拐點:電解槽制氫系統成本降至1500元/kW以下,綠電價格降至0.1元/kWh,綠氫價格將突破13元/公斤,疊加碳價推高灰氫成本,實現全面平價。
3. 2035年全面替代期:綠氫占氫能比例超75%,儲運網絡成熟,形成“綠電-綠氫-綠應用”良性生態。
綠氫產業的拐點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技術突破、政策創新與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2025年作為規劃節點,標志著行業從培育期轉向規模化發展;2030年的經濟性突破將真正打開市場空間;2035年的全面替代則是能源革命的必然歸宿。在“耐心資本”的持續投入與“鏈長制”的精準施策下,中國有望在全球氫能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為“雙碳”目標提供氫能解決方案。
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聯合印發的《北京市2025年能源工作要點》提到,以“安全、綠色、創新、協同”為核心,從“強謀劃、提韌性、促轉型、重創新、抓改革”五個方面提出54項重點任務,包括大力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重點推動氫能在交通領域大規模應用,探索氫能在建筑發電、工業、供熱等領域多元化應用等。
去年以來,氫能行業應用場景不斷增加,產業鏈發展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發展路線圖日漸清晰。
在日前召開的2025國際氫能大會暨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以下簡稱“國際氫能大會”)上,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表示,目前加氫站的建設已經到了推動規模化的時候,只有實現規模化才能進一步降低成本,并實現更好應用。
氫能全產業鏈呈現積極態勢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制—儲—輸—用”各環節均呈現積極發展態勢,新疆庫車、寧夏寧東一批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貫通可再生氫制取、儲運、應用氫流程,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超25萬噸,我國占比超50%,已逐步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地區。
2025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實施,氫能被納入我國能源管理體系,標志著我國氫能的管理屬性迎來了重大轉變,對我國持續完善氫能產業政策體系、推動技術創新與競爭力提升、構建綠色低碳多元化氫能供給體系、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擴大各領域示范應用規模、系統建立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發展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與相關產業集成式發展新模式,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可持續燃料產業,穩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有序推進全國氫能信息平臺建設,穩妥有序探索開展管道輸氫項目試點應用,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
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劉瑋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氫能產業經歷了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初步構建起涵蓋“制—儲—輸—用”各環節、較為完整的氫能供應鏈和產業體系。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也提到,在“十五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路徑,推動氫能項目和產業科學布局,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協調發展。
產業發展進入關鍵時期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如何做好今年氫能產業的進一步規劃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氫能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干勇表示,我國氫能產業已處于攻堅拔寨、搶灘登陸的關鍵時期。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越來越大,給電網帶來的消納壓力很大,而氫儲能具備大規模、長周期的優勢。解決用氫貴等問題,要規劃建設大型的氫能設施。
中國氫能聯盟副秘書長、同濟大學教授馬天才表示,對于氫能產業來說,目前儲存和運輸仍舊是瓶頸。如何以較低的成本將氫氣運輸到需要的地方是完善商業模式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氫能聯盟還在國際氫能大會上發布了《中國氫能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結合應用場景、技術成本和未來中國能源轉型需求,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60年的發展目標,即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效益明顯,氫能配合柔性可調節終端技術在工業、交通、電力、建筑各場景展開應用,近80%場景較傳統技術路徑經濟性更優
技術路線圖還提出了具體的發展路徑:2025年至2030年,積極推進電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部署交通和工業領域的清潔氫示范應用,積極推進電力系統的燃氫發電技術研發;2030年至2035年,推進儲運技術進一步降本增效,推動清潔氫在交通、工業和電力領域的商業化應用。2035年至2050年,深入推進相關技術研發應用,逐步形成多元化、規模化的用氫格局。2050年至2060年,持續提高新興技術研發水平,充分發揮可再生氫對低碳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
工業脫碳:化工、鋼鐵、化肥等行業是氫能初期主要應用場景,通過替代化石燃料實現減排。歐盟計劃到2030年綠氫年產量達1000萬噸,美國則推動區域清潔氫中心建設。
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車在長途運輸、公交、船舶等領域加速落地。豐田、中國中車等企業已推出氫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解決方案,預計2024年氫燃料電池車將進入市場普及階段。
能源存儲與電網調節:氫能可作為大規模儲能載體,結合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解決電力供需錯配問題,支撐電網穩定性。
氫能將成為全球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路徑取決于政策支持力度、技術創新速度及基礎設施建設。短期內,工業和交通領域仍是增長主力;長期來看,氫能與電制燃料(如綠氨、綠甲醇)將深度融入能源、化工、航空等行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有望通過技術輸出和產業鏈協同,在全球氫能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