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入氫燃料電池和加氫站業務較晚,不掌握先發優勢,缺乏相關技術支撐。由于過去長期從事傳統石油化工業務,石化企業介入氫燃料電池和加氫站業務較晚,不具備先發優勢。
目前還未形成有優勢的關鍵技術,缺乏技術支撐。如對石化企業而言,目前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混輸氫、加氫站運營建設等方面尚缺乏經驗。
其次,產業鏈發展面臨的風險較高。目前氫能產業處于導入期,產業尚不具備經濟性,需要依靠國家和地方的補貼。
全產業鏈流程較長,上中下游發展不均衡。如終端應用技術開發進程影響上游資源供應,提供氫氣和加氫服務的石化企業難以把握。產業鏈發展面臨的風險較高。
再次,國外專業公司覬覦國內市場。目前,國際上大的氣體公司如美國Air Products公司、法國Air Liquide公司、德國Linde公司、日本巖谷公司等,都對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球加氫站數目達到369座,其中Air Products 公司、Air Liquide公司和Linde公司建設的加氫站占全球加氫站總量的60%左右,是當前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這些國外專業公司將是未來石化企業在制氫、輸氫、加氫業務方面的強勁競爭對手。
最后,國內同行競爭。根據初步研究,目前我國年產氫氣超過2000萬噸,其中約50%用于生產合成氨和甲醇。我國當前煤化工工業具有強大的制氫基礎,制氫富余量較大,這些企業均有可能與石化行業供氫業務形成競爭關系。
國家能源集團(原神華集團)已經建成的80臺煤氣化爐,若用來為燃料電池車輛供應氫氣,則每年可生產氫氣400萬噸,可以為4000萬輛車提供動力。國家能源集團已制定氫能產業規劃,根據其規劃,國家能源集團擬把氫能產業打造成支撐其建成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的重要板塊。
為了推進其氫能發展戰略落地,國家能源集團正在著力探索建立氫氣從制取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參與產業投資和技術研發,其產業投資擬包括氫能的制備、氫能儲存和運輸,加氫、供氫設施;技術研發擬包括制氫技術、儲運氫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