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科爾沁草原與松遼平原接合處的吉林白城,拉開了建設“中國北方氫谷”的大幕,這片昔日被稱作“八百里瀚海”的土地正在擺脫荒涼,改變自己的命運。
首屆“中國北方氫谷”產業發展高端交流會9日在長春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談及氫谷時表示,依托白城的自然條件以及吉林省的工業基礎,當地有望成為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樣本。
中國北方氫谷主要依托吉林省白城市豐富的風、光等清潔能源優勢,以電解水制氫為主要技術路線,構建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和氫能裝備全鏈條產業集群,搶占未來能源領域的制高點。
作為中國首批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目前白城風電、光伏并網裝機465萬千瓦,尚有3000萬千瓦可再生風、光資源容量可開發。“氫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可以將電能變為可儲存、可運輸的能源供給形態。”白城市市長李明偉說,發展氫能不僅可以促進電能大規模開發和轉化,甚至還能引領一場新的能源革命。
眾所周知,氫作為二次能源,制氫成本非常重要,按照干勇的計算,只有將每公斤氫成本控制在45元以下,氫能發展才有市場競爭力和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
白城能做到嗎?干勇分析指出,按照每年約有3000小時風電發電能力計算,每公斤氫的成本約20元,再加上運費等,吉林白城完全可以將成本控制在商業推廣的范圍內。
在干勇看來,吉林發展氫能的另一大優勢在于發達的汽車工業。“如果將氫燃料電池或氫能源整車制造出來,吉林省氫能發展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在全國是具有樣板意義的。”
干勇說,氫能是技術、環保雙驅動的產業。目前,中國普遍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和棄風、棄光、棄水產生的電制氫,這在降低制氫成本的同時,也實現了減排的目標,意義很重大。
據李明偉透露,白城將借助中國一汽解放汽車制造優勢,合力打造“白城—長春”吉林西部氫能走廊,沿高速公路布局加氫站,開通氫能大巴車專線、城市公交,開展氫能車輛示范運營。
李明偉說,到2035年,氫谷累計投資將達到2000億元,年制氫能力達到百萬噸級,產值近2000億元,并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與氫能區域產業集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