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衣寶廉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在攝氏零下40度低溫情況下,車輛也能正常啟動,電池壽命、可靠性、適用性等基本達到車輛使用要求,我國已初步掌握相關核心技術,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平臺。
■發展方向,全球關注
“制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核心瓶頸是制氫、加氫、儲運等問題。”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強表示,目前全球建有加氫站386座,主要分布在日本、北美、德國,我國正在運營的加氫站有20多座,數量整體較少,加氫能力不足;同時,加氫核心部件主要依靠進口,標準缺失,無法滿足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需要。
“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的加氫站,這是基礎設施,而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大規模鋪開,我們希望有相應的法規和標準來支持加氫站的發展。”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所長大川龍郎在分享經驗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然而,從目前的技術手段和成本角度來說,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并不看好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無論燃料電池還是合成燃料,目前都無法以合理的價格或工業規模獲得。預計到2050年左右,輕型車細分市場中氫燃料汽車的滲透率才能達到一定規模;此外,還須為燃料電池額外建立一套全新的充電基礎設施。只有實現過剩的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氫氣,氫燃料汽車才能成為真正的替代品。”迪斯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依然來自電動汽車市場,根據大眾電動化戰略的時間表,今年大眾在華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配裝寧德時代的電池,中國本土研發人員將超過4500名。
■加速創新,推進應用
“如何在制造過程中精密成型或者焊接;如何以較低的成本制備耐久性雙極板涂層;針對大批量生產,如何實踐整個制造過程的穩健工藝控制——這三個問題是燃料電池制造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來新民表示,在技術快速迭代的同時,希望能加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開始著力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其中,上海市宣布,今年計劃再建14座加氫站;山西省大同市與首航節能簽訂氫能產業項目框架合作協議,大同市將設立不少于20億元的政府氫能產業基金。
“科技部將在‘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聚焦商用車、氫燃料電池、儲氫、加氫、制氫技術的研發。”科技部副部長王曦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其中燃料電池商用車到2050年將達到16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37%,燃料電池乘用車將達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