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氫能產業將在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其中燃料電池商用車將達到16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37%,燃料電池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則將達到14%。
而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由生產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困難而導致的產業實際拓展增速緩慢的情況,卻是讓原先就對氫能持觀望態度的人陡生疑慮,發展氫能,雷聲大,雨點小,究竟是哪方面缺失所導致的?
日前有業內專家指出,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最緊缺的是人,而不是錢,但在筆者看來,恰恰相反。
一個行業的發展,必然是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行業組織、監管機構等共同建設推進的。
政府制定政策,引導行業發展方向;企業專注技術及生產業務,打開市場的窗口;科研機構主攻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夯實行業發展的技術基礎;行業組織制定標準,合縱連橫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進行業整體發展;監管機構全力監督管控行業的健康發展,確保市場的合規有序。
每一個點串聯起來,才能讓一個行業從無到有,由小及大。
氫能行業從2018年跨越到2019年,在看到整個行業發展風風火火的同時,也看到了舉步維艱,甚至還有一絲風聲鶴唳。
從國家到地方,為了氫能行業更好的發展一直有針對性的在調整政策。
而在企業方面,幾乎大部分有影響力的涉氫企業的背后都有強大的技術人才儲備,有企業自身培養或引進的人才,也有合作的科研院校機構的高端人才,這其中甚至不乏中科院及其他中字頭企事業組織下屬的重點研究機構。應該說,從技術層面來講,氫能行業其實并不缺人。

而在資金方面,不論是成熟的傳統行業,還是初創的新興行業,相比較而言,氫能行業還是落后了。
在有限的資金投入下,對于企業來說,更多的會把錢放在產品及技術研發上,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技術再先進,產品再優質,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推廣,那么結果只有一個——無人問津,等死。
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前提是得先有香味飄出去才行。
曾遇到有業者反映,想參加一場高大上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的技術研討會,無奈因所屬公司不愿支付參會費而最終無果,而這所謂的參會費也僅僅是兩千元而已。
這樣的事例其實一直都有存在,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或許這是想節省開支成本,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兩個字——沒錢!
筆者曾歷經文化、建筑工程、新能源等不同行業領域,深諳市場營銷之道對于企業的重要性,無論是哪一個行業,越是成功的企業越是注重自身品牌、產品、技術等在市場推廣上的強大力度,因為他們更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
隨著各路資本市場的進入,越來越多的氫能基金逐步成立,我們不知道這些基金中的資金是否最終能落實到氫能產業發展的刀口上。
但是,有一點能夠確定的是,市場已經發現了氫能行業“缺錢”的癥狀所在,也已經開始對癥下藥,現在所能期待的就是當人和錢的問題都解決了以后,氫能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能走上正軌,否則氫能就永遠無法真正融入到社會能源體系當中,所謂的將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作為戰略性發展方向的目標也只能是一個說笑而已了。